带二脉部分。)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此下则因阴。(前
后二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膈。(生当作出。)侠(太素作使。)胃脘内痈。(以本有大脓血。在肠胃之外也。)此
久病也。难治。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勿动亟夺。(脐下去心稍远。犹可渐攻。)人有身体髀股 皆肿。环脐而痛。
病名伏梁。(王注。谓亦冲脉为病。冲脉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髀股 皆其经脉所过。)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
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腔中空掖处名肓。肓之原出于脖 。一名气海。一名下肓。故曰脐下。)不可
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动之。以毒药攻之也。当渐施升散之法。此段与奇病论同。)(腹中论)
【素】人有重身。(怀妊。)九月而喑。(哑也。九月足少阴脉养胎。)此胞之络脉绝也。(为胎所碍。而脉阻绝。)胞
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无治也。当十月复。(十月分娩。则阻者通。)人有病头痛。以数岁
不已。此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为髓海。)脑逆(寒气上逆。)故令头痛。齿亦痛。(齿为骨余。)
病名曰厥逆。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五味之气。)名曰脾瘅。(热也。)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
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脾在味为甘。)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久则成消渴病。)治之以兰。(兰草。)除陈气也。(陈郁之气。)有病口苦者。名曰胆瘅。(胆热。)
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胆脉挟咽。肝脉循喉。)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肝主谋虑。胆主决
断。虚故不决。)气上溢(胆热上逆。)而口为之苦。(吴鹤皋改胆虚作胆嘘。欠通。气上溢。即嘘字之义。)有癃者。一
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头膺如格。人迎躁盛。(经曰。人迎者。胃脉也。)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
如发者。此不足也。病在太阴。(右手气口。太阴肺脉反微细。病有余而脉不足。是脉与病相反也。)其盛在胃。(左寸口
人迎躁盛。热如炭。颈膺格。所谓三盛。病在阳明也。)颇在肺。(喘息气逆。偏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
五有余。(身如炭。颈膺格。人迎盛。喘息。气逆。)二不足也。(溲数。脉微。)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
不里。亦正死明矣。(欲泻则里虚。欲补则表盛。)人生而有病巅疾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
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王注作头首之疾。昂按。病由惊起。巅当作癫。若云巅顶。不知是何病也。)(奇病论)
【素】人病胃脘痈者。当候胃脉。沉细者气逆。(右关阳明。多血多气。不当沉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右
关胃本脉沉细。而左寸人迎反盛。所谓三盛。病在阳明也。)人迎者。胃脉也。(王注。结喉旁人迎穴动脉属胃经。今作
左寸口脉。)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肺者脏之盖也。(灵枢九针篇。五脏之
应天者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肺火盛则喘促奔迫。)有病怒狂者。生于阳也。
治之奈何。夺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病能论)
【灵】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散。经络厥绝。脉
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人之欠者。(俗名呵欠。)何气使然。卫气昼日行于阳。
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夜卧之余。阳气未尽得上。)阳
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人之哕者。何气使然。
(说
文曰。哕。气牾也。辨者谓是呃逆。东垣以哕为干呕之甚者。人或非之。按素问宝命全角篇曰。病深者。其声哕。哕主
声言。则非呕吐明矣。古方书无呃字。或作咳逆。俗名呃忒。)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
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昂按。呃逆有实有虚。有寒有热。病原病候。种种不同。
此特言其一端耳。若以哕作呕吐。则呃逆亦病中要症。二经岂漫无一字及之哉。)人之噫者。何气使然。(俗作嗳。气阻
而嗳以通之。)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经曰。心为噫。阳明络属心。阴气盛而上走阳明。
故噫。)人之嚏者。何气使然。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鼻为肺窍。心脉入肺。嚏则肺气通。)人之哀而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