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正气以生,阴为之主持以立者,亦是。)变化之父母,(天元纪大论曰∶物生谓
之化,物极谓之变。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朱子曰∶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阴可变为阳,阳可化
为阴。然而变化虽多,无非阴阳之所生,故为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
凡日从冬至以后,自南而北谓之来,来则春为阳始,夏为阳盛,阳始则温,温则生物,阳盛则热,热则长物;日从夏至
以后,自北而南谓之去,去则秋为阴始,冬为阴盛,阴始则凉,凉则收物,阴盛则寒,寒则藏物,此阴阳生杀之道也。
然如下文曰∶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则阳亦能杀,阴亦能长矣。六节藏象论曰∶生之本,本于阴阳。则阴亦能生矣。故
生于阳者,阴能杀之,生于阴者,阳能杀之,万物死生,皆由乎此,故谓之本始。本,根本也。始,终始也。)神明之府
也,(神,变化不测也。明,三光着象也。府,所以藏物也。神明出于阴阳,故阴阳为神明之府,此自首节阴阳二字,一
贯至此,义当联玩。天元纪大论亦有以上数句,见运气类第三。)治病必求于本。(本,致病之原也。人之疾病,或在表,
或在里,或为寒,或为热,或感于五运六气,或伤于脏腑经络,皆不外阴阳二气,必有所本。故或本于阴,或本于阳,
病变虽多,其本则一。知病所从生,知乱所由起,而直取之,是为得一之道。譬之伐木而引其柢,则千枝万叶,莫得弗
从矣。倘但知见病治病,而不求其致病之因,则流散无穷,此许学士所谓广络原野,以冀一人之获,诚哉疏矣。)故积阳
为天,积阴为地。(阴阳体象,大小不同,形气生成,不积不浓,故必积阳至大而为天,积阴至浓而为地。)阴静阳躁,(阴
性柔,阳性刚也。)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此即四象之义,阳生阴长,言阳中之阳阴也;阳杀阴藏,言阴中之阴阳也。
盖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成,如发生赖于阳和,而长养由乎雨露,是阳生阴长也;阴不自专,必因阳而后行,如闭藏因
于寒冽,而肃杀出乎风霜,是阳杀阴藏也。此于对待之中,而复有互藏之道,所谓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也。如天元纪大
论曰∶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实同此义。详运气类三,所当互考。一曰∶阳之和者为发生,阴之和者为成实,
故曰阳生阴长。阳之亢者为焦枯,阴之凝者为固闭,故曰阳杀阴藏。此以阴阳之淑慝言,于义亦通。)阳化气,阴成形。
(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寒阳热,乃阴阳之正气。寒极生热,阴变为阳也;
热极生寒,阳变为阴也。邵子曰∶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此周易老变而少不变
之义。如人伤于寒,则病为热,本寒而变热也;内热已极,而反寒栗,本热而变寒也。故阴阳之理,极则必变。)寒气生
浊,热气生清。(寒气凝滞,故生浊阴。热气升散,故生清阳。)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清阳主升,
阳衰于下而不能升,故为飧泄;浊阴主降,阴滞于上而不能降,故为 胀。飧泄,完谷而泄也。 胀,胸膈满也。飧音
孙。 音嗔。)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作,为也。此字,承上文治病必求其本以下而言。如阴云长,阳云杀,寒生
热,热生寒,清在下,浊在上,皆阴阳之反作,病之逆从也。顺则为从,反则为逆,逆从虽殊,皆有其本,故必求其本
而治之。)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此下言阴阳精气之升降,以见天人一理
也。天地者,阴阳之形体也。云雨者,天地之精气也。阴在下者为精,精者水也,精升则化为气,云因雨而出也;阳在
上者为气,气者云也,气降则化为精,雨由云而生也。自下而上者,地交于天也,故地气上为云,又曰云出天气;自上
而下者,天交于地也,故天气下为雨,又曰雨出地气。六微旨大论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
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可见天地之升降者,谓之云雨;人身之升降者,谓之精气。天人一理,此其
为最也。气水同类详义,有按在后第四章,所当参阅。)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也。
上窍七,谓耳目口鼻。下窍二,谓前后二阴。)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腠理,肌表也。阳发散于皮肤,故清阳归之。
阴受气于五脏,故浊阴走之。腠音凑。)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四肢为诸阳之本,故清阳实之。六腑传化水谷,故
浊阴归之。)水为阴,火为阳,(水润下而寒,故为阴。火炎上而热,故为阳。水火者,即阴阳之征兆;阴阳者,即水火
之性情。凡天地万物之气,无往而非水火之运用,故天以日月为水火,易以坎离为水火,医以心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