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蛟无涉。“蛟”当为“咬”字之误,在“龙”字
下。病名龙咬者,以龙精入腹,变生小龙,咬人肠胃,故腹满痛不可忍。方下云吐如蜥蝎,
可见龙精固能生子于腹中也。作咬为是。古“咬”字恒误作蛟。《灵・厥病》云∶肠中有虫
瘕及蛟 ,皆不可取以小针,心腹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中热喜渴,涎
出者,是蛟 也。(今本“发”作“ ”,“作”字下有“痛”字,舛误不可读。兹从《脉

》、《千金》、《外台》引参正。)二“蛟 ”字。《脉经》、《千金》、《外台》引皆作
“蛔咬”,而经误且倒,正与此同。以蛟 证蛟龙,尚何疑哉?又案∶以夏小正鸣札之义例
之,则作咬龙亦可,以先知其咬,后知为龙也。咬 仿此。



<目录>卷四

<篇名>黄疸辨

属性:黄,黄胖也。疸,五疸也。《金匮》原有诸黄、诸疸之别,特疸详而黄略,读者易混,
因误
认诸黄为即五疸中之黄胆耳!考《病源》黄病候,自黄病至治也,百四十六字,列症甚详,

本之《金匮》逸文。何以言之?一身尽疼,发热,目涩,鼻疼,两膊及项强,腰背急,乃太
阳阳明表证,而《金匮》有黄家脉浮,当以汗解,宜桂枝加黄 汤一条,证治相符。大便涩
,正阳阳明胃家实症也,而《金匮》有诸黄猪膏发煎主之一条,证治相符。《金匮》既详其
治,不应反阙其证,故疑巢说本《金匮》逸文。且以此推之,黄病固有与伤寒同法者,故伤
寒亦多病黄。若五疸中之黄胆,则与余疸同属杂病,自不若黄病初起可以伤寒法治之,此其
别也。巢于黄病外别有黄胆,与女劳疸、酒疸、谷疸、黑疸同列,而以《灵》、《素》所言
黄胆诸条,及《金匮》所言疸而渴者以下三十五字入之黄胆候,较之黄病论绝异,其分别甚
严,真善读仲景书者。后人误认《金匮》标目黄胆二字,即五疸中黄胆,因以篇中诸黄云云
,皆认为五疸中黄胆,而黄与五疸之治法淆矣。不效,必曰古方难用也,故读书须取其至是
者。



<目录>卷四

<篇名>阴黄辨

属性:人但知黄胆之有阴阳,而不知阴阳之何所指也。一闻“阴”字,即确认为虚症而不疑。
此不
独于疸为然,而疸之害尤甚。盖疸本湿热所为,无问阴阳,皆当以治湿热为正。的系阴黄,

湿热入深,其候重于阳黄可知,一投补剂,收住湿热,当时虽瘥,而病根终身不拔矣。余见
甚多,而卒不可夺。噫!人亦思阴阳之论何自 哉?《金匮》云∶疸病发于阴部,其人必呕;
发于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然则二疸之别,别于症之浅深,不别于气之虚实。阴以五脏言
,谓肺也;阳以六经言,谓三阳经也。仲景书中固有此例。如伤寒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
寒发于阴;咽喉痛,面赤有斑为阳毒,面青身痛为阴毒。皆是也。后世不明此义,每遇阴症
之名,不以为寒而用热药,即以为虚而用补药。元明以来,比比然矣。景岳于阴黄多制补剂
,其意岂欲误人哉?良由误认一时之收住为功且速,而不知能料他日复发之真明且远也。《
大学》贵知至,信然!



<目录>卷四

<篇名>内风辨

属性:两经无内风之名,始见于《史》一百零五卷《仓公传》“脉来滑者为内风也”一语。盖
指外
风之入内者,不谓其自内出也。《千金方》亦颇言内风,细绎其指,与仓公同。惟王太仆《
素・大奇》肾风注云,劳气内蓄,化而为风,始以自内出者解经风字,然究不言此风宜补也
。且《素・水热穴》原肾风明言汗出逢风,是肾风何尝非外入之风,不必如王注所云矣。近
世内风之说盛行东南,尝以意别之,乃中风、痹、痱及肝气、肾气等症,但本各有主名,何
庸易以混号。且古人惟以中风诸症为外风入内,故制诸续命汤加减之方以治之;惟以肝气诸
症为脏气之厥,故制诸七气汤加减之方以治之。若概目为内风,专为补计,则续命不嫌于发

,七气不嫌于走泄乎?夫古人立法,每症皆有百世不易之准,何独风、厥两门,乃至与后世
大相刺谬如此耶?噫!异矣。



<目录>卷四

<篇名>人迎气口辨

属性:《灵》、《素》动以人迎、气口对说,而于终始篇专着“太阴”二字于脉口上(太阴谓
手太
阴。脉口即气口),其言曰∶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此一语,正以别人
迎于气口也。王注知人迎之不属太阴,因以结喉旁脉当之。盖本《素・阴阳别》三阳在头、
三阴在手之论最的。后人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