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水煎调槟榔细末半钱服加大黄名当归润燥汤
元戎四物汤治脏结秘涩者
当归 熟地黄 川芎 白芍药 大黄(煨) 桃仁(各等分)
上 咀水煎或为丸服亦得
按此手足厥阴经药也
子和脾约丸
麻仁(一两二钱半) 枳实(炒) 浓朴 芍药(各二两) 大黄(四两蒸) 杏仁(去皮尖炒
一两二钱)
上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三二十丸温水下
润体丸
郁李仁 大黄 桂心 黑牵牛 当归 黄柏(各半两) 轻粉(少许)
上为末水丸如梧子大每三四十丸温水下
按以上二方一气分药一血分药也二方故所主不同然气血不能宣通者非此莫能疗而气虚津
液不足者慎之
神功丸
方见咳门
按此手足太阴药也气分之剂



<目录>卷十三\燥证治法

<篇名>滋阴之剂

属性:拔萃六味地黄丸治下焦燥热小便涩而数
丹溪大补丸治阴虚燥热
方见火门



<目录>卷十四\寒门

<篇名>内经叙寒气为痛为积为呕为泄

属性:举痛论云寒气入经而稽泣经脉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重中于
寒则
痛久矣 寒气客于小肠募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腹痛后泄矣
谨按篇中具寒气客于诸脉及相引腹股等为痛甚
详宜玩本文为积
又详见积聚门



<目录>卷十四\寒门

<篇名>论寒为瘕坚痞厥逆诸证

属性:原病式曰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彻清冷下痢清白吐痢腥秽食已不饥坚痞腹满急痛 瘕 疝
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属于寒



<目录>卷十四\寒门

<篇名>论寒为滞下泄泻咳嗽诸证

属性:详见滞下等门
按以上诸论病机多属内中于寒口食生冷所致皆非外感证也因兹所类但以伤寒外感分例然
以上病机亦有标本不同故不复参附详见各门



<目录>卷十四\寒门

<篇名>脉法

属性:难经曰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
伤寒论曰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 浮涩而紧为伤寒
谨按伤寒脉及六经传变本论已详兹不备录惟许学士百证歌第一篇甚得旨要但其中二句讹
舛如
脉浮而缓风伤荣浮紧兼涩寒伤卫正与仲景脉理差别此非许学士之不精盖亦后人传写之误也
许学士云仲景言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脉诀以动脉为阴弦为阳何也
大抵
此兼众脉而合言之也唯伤寒如此杂病各见一脉仲景之意若曰浮大者阳也兼之以动滑数之类安
得不为阳沉细者阴也兼之以涩弦数之类安得不为阴故仲景论动脉则曰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
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名曰动也又结胸证云脉浮而动浮则为风动则为痛故
兼数与浮而言动脉则阳脉阳病也宜矣仲景论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弦则为减又曰支饮急弦又
少阴证云手足寒脉弦迟故此兼迟而言弦则为阴证脉也宜矣故仲景伤寒脉不可与杂病脉同日而
语也今阳证往往浮大而厥厥厥动摇其沉细而弦者必阴证也何疑之有哉故知治伤寒当以仲景脉
法为本
脉经曰迟紧为寒 寒则紧弦 涩迟沉细为寒 脉小实而紧者病在内冷 脉沉而细下焦有

脉累累而贯珠不前至有风寒在大肠 脉细小紧急病速进在中寒为疝瘕 寸口脉迟上焦有寒脉
紧寒之实也关脉迟胃中寒尺脉迟涩寒在下焦 弦小者寒癖迟而缓微而紧皆有寒也



<目录>卷十四\寒门

<篇名>论伤寒中寒受病不同

属性:丹溪曰仲景论伤寒矣而未及乎中寒先哲治胃大寒而昏用附子理中而安其议药则得之矣曰
伤曰
中未闻有议其异同之者因思伤寒有即病有不即病必大发热邪循经而入以渐而深中寒则仓卒感
受其病即发而暴伤寒之人因其旧有郁热风寒外来肌腠自密郁发为热其初也用麻黄桂枝辈发表
而安以病体不甚虚也中寒之人乘其肤腠疏豁一身受邪难分经络无热可发温补自解此胃气之大
虚也伤寒热虽甚不死中寒若不急治去生甚远其虚实盖可见矣
谨按仲景论伤寒至三阴病例可汗外感也韩祗和例温中即中寒也张洁古三阴可下王海藏例
可补
皆言内伤也但韩氏不直指中寒而就于阴证立便例例可温中之法与仲景三阴病论证不同乃别立
方意指中寒而未甚莹故丹溪先生重明此意然皆宜详玩临证合宜处治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