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注阳。
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上节《素问》以天地之气厘清浊,此以人身之气厘清浊,故各有义理,互相发明也。天地中和之气,清也;谷
食五味之气,浊也。清气鼻受,而入心肺,心肺为脏为阴,故清者注于阴也;谷味口受,而下于胃,胃为腑为阳,故浊
者注于阳也。以气分阴阳,则阳清阴浊;以人分阴阳,则脏阴腑阳。乃气之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是亦阴阳相交相
生之道,故与上节各有义理也。所以凡有口鼻者,必赖天地之气味以生养也。若其浊而清者,谷食精微之气也,
上出于咽而行经脉中也;清而浊者,如天地湿热蒸秽之气,则由鼻下行而到胃,乃清浊相干而逆乱,或为呕泻,
或为胀痛,故命曰乱气也。
帝曰∶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别之奈何?岐伯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注于
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
此承上文受清浊之义,而云阴清阳浊者,谓脏属阴而受清,腑属阳而受浊也。然其浊中有清,清中有浊,
又何以分别其所受乎?伯言气之大别者,分别大概之理也,假如吸入之清气,则上注于肺,秽浊之气,下走于
胃,是初入于胸,而上下分行,故闻秽气,即作呕逆,而凡疫疠暑湿等邪吸入,即客于胃,而成诸病之类。盖
清升浊降,自然之性也。故如胃中谷气之清者,上出于口,如呵出之气也。若肺所受谷气之浊者,谓浓浊之浊,
非是秽浊,即所谓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之津液也,故即下注于经,内积于海。海者,如血海、气海等类。此乃
大概分别其所受者也。
帝曰∶诸阳皆浊,何阳独甚乎?岐伯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
窍,其浊者,下行诸经。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
此问诸阳腑皆受浊,何腑独甚乎?伯言手太阳独甚者,盖手太阳小肠,为受盛之官,承受胃中所下水谷糟
粕,故独受阳之浊为甚也,手太阴肺为华盖,而部位最高,故独受阴之清。其清气
则上升而走空窍,浓浊之气则下行诸经,如上节所云者。若诸阴脏皆受清气所注,而足太阴脾为胃行其津液,
故独受水谷浓浊之气,所以脾主肌肉者,肌肉由水谷浊气所生也。此皆言脏腑所受清浊,而行气于经者,故下文
有滑涩之分也。



<目录>卷二\阴阳脏腑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
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
此言因清浊相干,而致病之治法也。阴所受,清气也,其经深,故当深刺,以其气滑而流走,故必久留其
针,俟其气定,然后出针,方能去病也;阳所受,浊气也,其经浅,故当浅刺,以其气涩而钝迟,故针必速入
速出,以宣动其气,方能去病也,此皆言其常气之治法耳。如清浊相干而为病者,其滑涩亦不定在阴阳之分别,
当详审其病,随宜设法。言以数调之者,盖针之宜久留、宜速疾,必以病患之息数为准。应补应泻,根据病患之
呼吸以出针、入针而为补泻。一呼一吸,名一息也。义详针灸篇,另有专科,此不录。若药治之法,亦可照此
类推矣。



<目录>卷二\阴阳脏腑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素问・太阴阳明论》帝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曰∶阴阳异位,更虚
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以不同,故病异名也。
此篇专明脾胃为中土,统一身之阴阳,为后天之根本也。夫阴阳之理,微妙无穷,变化无尽,经文每举天
地之阴阳以明人,举人身之阴阳以证天,此节正表天人合一之道,以脾胃之转输,
一本于天地之气化也。如天为阳,位乎上;地为阴,位乎下;火为阴,位乎南;水为阴,位乎北;木为阳,位
乎东;金为阴,位乎西,是皆阴阳异位也。阳升则阴降,阳降则阴升,阳生阴,阴生阳,皆气化自然之性能。
其阴从阳生而降者,如天之雨,降极则阳中之阴并于阴位,则阴实而阳虚;其阳从阴生而升者,如地之云,升
极则阴中之阳并于阳位,则阳实而阴虚。是皆更虚更实也。逆者,倒也;从者,顺也。冬至后,阳升阴降为从,
反此为逆;夏至后,阳降阴升为从,反此为逆。何为反耶?夏至天上阳气初降,地下阴气初升,阳为阴气所逆,
不得入地,而反倒升,故地上比夏至前更热,渐俟阴阳交通,二气调顺,则升者升,降者降,至秋而阴阳平分
于天地之中,故地上凉和,其冬至后更冷,至春分温和,亦同一律,是为更逆更从也。凡人身偏寒偏热、寒热
往来之病,即阴阳不调,而各异其位,更虚更实,更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