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张云。热病已得汗。则邪当退。脉当静矣。如汗后脉尚躁盛者。孤阳不
敛也。此以阴脉之虚极。有阳无阴耳。乃为逆证。若汗后即脉静者。邪去正复也。乃为顺证。得逆者死。得顺
者生。
\x热病者脉尚盛躁\x(止)\x静者生\x 甲乙、外台引九卷。尚、作常。静上有而脉二字。张云。热病脉尚
躁盛者。必当邪解汗出也。若脉虽盛而汗不得出。以阳脉之亢极。而阴虚不能
外达也。故死。若得汗而静。则为顺证。故生。按、此二节。一曰阴极。一曰阳极。义若有二。然脉之躁盛者。
皆阳胜之候也。汗者液之所化。其发在阳。其原在阴也。若既得汗而脉犹躁盛者。以阳无所归。由阴虚也。脉
躁盛而汗不得出者。以阴竭于中。亦阴虚也。故脉之盛与不盛。当责其阳。汗之出与不出。当责之阴。观本神
篇曰。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其所重者。正此阴字。阴为生气之本。无根则气脱。故必死也。简案、张注
虽如此。然以理推之。前节阴脉之极胃亡阳。阴寒之极。反见躁盛之脉。本节阳脉之极谓亡阴。阳热之极。尚
见盛躁之脉。盖二证有冰炭之别矣。
\x热病不可刺者有九\x 甲乙及外台引九卷。作热病死候有九。外台注太素云。不可刺者九。
\x一曰\x(止)\x哕者死\x 甲乙注太素云。汗不出。大颧发赤者。必不反而死。外台引九卷作汗不出。大灌
发者死。注太素云。汗不出大灌发赤。哕者死。张云。汗不得出。阴无力也。大灌发赤。谓之戴阳。面戴阳者。
阴不足也。哕者。邪犯阳明。胃虚甚也。本原亏极。难乎免矣。
\x二曰\x 外台注。甚、一作黄。张云。以邪伤太阴。脾气败也。故死。
\x三曰\x 张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不明者。脏腑之精气竭也。热不已者。表
里之阴气竭也。故死。
\x四曰\x 张云。邪伤脾脏也。老人婴儿。尤以脾气为本。故犯之者死。志云。夫老人者。外内之血气
已衰。婴儿者。表里之阴阳未足。腹满者。热逆于中。不得从外内散也。
\x五曰\x 张云。汗不出者。阴之亏也。再或呕而下血。阴伤尤甚。
\x六曰\x 张云。心、肝、脾、肾、之脉。皆系于舌本。舌本烂。加之热不已者。三阴俱损也。故不免
于死。
\x七曰\x 张云。邪在肺经。动阴血也。汗不出或出。不至足。尤为真阴溃竭。故死。
\x八日\x 张云。髓者至阴之精。骨之充也。邪入最深。乃为髓热。肾气败竭。故死。简案、热在髓。见前。
\x九曰\x(止)\x齿噤 也\x 甲乙腰下有反字。外台同。张云。痉、风强病也。凡脊背反张曰腰折。肢体抽
掣曰 。牙关不开曰噤。切齿曰 。即皆痉之谓也。此以热极生风。大伤阴血而然。既然且痉。乃为死证。
痉、音敬。 、翅寄系三音。 音纵。
\x凡此九者 不可刺也\x 张云刺之无益。必反招嫌。
介按、吴鞠通曰。此节历叙热病之死征。以禁人之刺。为刺则必死也。然刺固不可。亦有可药而愈者。
盖刺法能泄能通。开热邪之闭结最速。至于益阴以存津。实刺法之所短。而汤药之所长也。
\x两手外内侧各三\x 张云。两手外内侧。即太阳之少泽。少阳之关冲。阳明之商阳也。三阴俱在内侧。
即太阴之少商。厥阴之中冲。少阴之少冲也。左右共十二穴。 、刺疮也。有刺必有瘢。故即以 为数。
\x五指间\x(止)\x足亦如是\x 张云。五指间者。总言手五指也。各一者本节之后。各一穴也。观上文第十五
节云。取之于其 及下诸指间。正谓此也。盖诸经 穴。皆在指之本节后。如手经则太阳之后溪。少阳之中渚。
阳明之三间。独少阴之在本节后者。则少府之荥也。手之六经。惟太阴厥阴则本节后俱无穴。故左右四经。凡
八也。其在足经之 。则太阳曰束骨。少阳曰临泣。阳明曰陷谷。太阴曰太白。皆在本节
之后。其少阴之脉。不行于指。厥阴之脉。则本节后亦无穴。左右四经。止共八穴。故曰足亦如是。
\x头入发\x(止)\x凡六 \x 甲乙发下有际字。注。灵枢无分字。马云。此分字作去声。犹言三处也。若平声
则三分旁无穴。张云。头入发一寸。即督脉上星之次。其旁穴分而为三。则足太阳之五处、承光、通天也。左
右各三。故凡六 。
\x更入发\x(止)\x凡十 \x 张云。更入发者。自上星之次向后也。三寸边五者。去中行三寸许。两边各五也。
即足少阳之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左右二行。凡十 。
\x耳前后\x(止)\x凡六 \x 甲乙。口下注、灵枢作以下。张云。耳前者。听会也。耳后者。完骨也。俱足少
阳经穴各二。口下者。任脉之承浆也。一穴。项中者。督脉之 门也。一穴。共凡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