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衰、身倦(此时亦有恶寒、绝不可认为表症)、自汗、盗汗、(此汗与第二期大异)寻衣摸床。(此四字,系形容病者精神将散之朦胧状态,较谵语尤重,已成危候。)亡治法丁此症治法,中西医绝不能相合,实以中西药品不同,理论亦异,故不能强为拢合。当第一期(中医所谓太阳经证)初得之始,(注意初得二字)恶寒极甚,头痛身痛亦剧,此时唯一有效治法,即为发汗解表。若在严冬之候,{注意严冬二字,则麻黄、羌活、独活、防风、生姜、甘草、苏叶等,均为必需之品,可视病之轻重,人之强弱,(此最宜注意,以免过汗)酌量选用。如有咳喘,可以酌加杏仁。服药后,多饮热水,覆被取汗,为第一要着。(如有干呕不必顾及只用发散药可也。,此治法及早用之,对于伤寒初起,往往一药而愈,绝不致演成重症。(此时若用西药安基比林等,不但无效,且恐耽误病机,酿成重症,此余实在经验,特以告知学者。,伤寒与温病治法不同之处,即在此开手第一着,西药中绝无治伤寒初起之药品,故・对于此症,虽亦有发汗治法,并无特效,因而曰此症只有期待疗法而已。(深愿西医于此种中药方法虚心采择,共济灾疠。

)此症当初得之时较重者,无论如何热浴或蒸气,多不能出汗,惟服中药之发散药后,始能发汗,尤以麻黄一药为最效。若改用麻黄素则不出汗。一汗之后,渚症根本皆除,直接了当,并无若何神秘。伤寒表证发汗,有一种鄙俚之病理,人人易懂,就是病人皮子外面的毛孔,被寒气一侵,全闭煞啦,内里的热气,透不出来了,所以攻的浑身不好受,冶此伤寒表证的中药,全是温性,,而且多带辛辣气味的,所以有用生姜的,吃下去,能叫内里头热气格外的膨胀得很,一下子就把外皮的毛孔,完全的拿汗给冲开了,这病就立时好了,这有什么神奇呢?可是温病初得的发散,不是这样,所以中医治此二症,格外的灵。所最忌者,于以上诸药之中,妄加其他药品,例如死守古方,视力神圣,而又误于玄虚之说,自入迷途是也。以致药力不纯,不能发汗,反而贻误病机,良可浩叹!此段余有反对古书之意思,知我罪我,所不薛也。此症用发汗药,有应注意者,大凡太弱之人,及老年人,用药分量,均宜格外谨慎,嘱其覆被发汗,亦应谆嘱看护者,格外注意,以防发汗过量,心脏停止。所谓汗脱麻黄更不可用大量,成年人一至二钱为准。且须用蜜炙,以免危险。宁使一剂汗不透,再服一剂.万不可猛浪从事,致出危险。而桂枝一药,尤易令人鼻衄,用时亦宜小量,或以不用力是,此伤寒病第一期之治法也。此症初得之始,发散得法,――汗而解。病者或认为感冒风寒,殊不重视,故中医药功用之妙,亦半掩没于此感冒风寒四字之中矣。失此不治,或用药杂乱,致内外闭塞略久,而后体内蓄热太多,侵及肠胃各脏,于是种种热候,不易消散,(肠窒扶斯热型)遂有西医待期疗法无可奈何之名词。然余于此症,每相机处理,屡经试验,认定第一期之根本治法,中药实有不可思议之妙,厅不可拘拘于西医之说,自弃其固有之良法,更望有志世界医学者;采余此说保守中药之特长,而应用之,以佐治疗之成绩,则幸甚矣。余所主张肠窒扶斯病名,不能概括伤寒与温病两病而言,其实验之理由,即基于此。盖温病初起,亦有恶寒、恶风、头痛、骨节痛等表证。

腰痛者少惟其脉则与伤寒大异,温病脉多浮洪右寸脉尤显或大而濡,绝少伤寒初起之紧弦等脉,此为最应注意之点。再则为气候关系,伤寒多在天气极寒之冬季,而春夏秋三季独少,温病则四时皆有。且一有温病流行,较伤寒更多普遍较伤寒之传染为速尤易分辨。然温病初起,症状虽与伤寒略同,此时若以治伤寒表证之辛温发散药治之,例如用麻贡、桂枝、古书治温病,有主用桂枝者,大谬。羌活、细辛、独活等药,发汗过当必致危险。此时用西药中之安基比林等更无效。故余谓肠窒扶斯病名,实不宜概括伤寒与温病两病,笼统言之也。

第二期中医所谓阳明、少阳各证,治法,此是汗不得法,邪已渐渐入里,内脏已渐干燥,一切发汗之药,不能再用。此时治法之有效者,首推大黄、芒硝,其次则柴胡、前胡、黄芩、竹叶、石膏、青皮、厚朴、枳实,再次则瓜蒌、半夏、此药略燥,用时注意栀子、豆豉、茵陈蒿、赤小豆、发黄者用之杏仁、黄柏等药,可以相机择用。此时总以甘寒苦降疏通肠胃为要,凡见痞闷结胸症,宜以小陷胸汤加减为治,若见潮热、谵语、腹满或痛,此时或有头痛,不可误认,疑为仍有表证也。均宜用大黄、若症结不实,或病人太弱,宜用熟大黄。枳实、厚朴等药微卜之。此时不必用芒硝若脉症均实,舌黄唇裂、口渴、腹痛、谵语、潮热、小便赤短。急以生大黄加芒硝枳实、厚朴等亦可用.下之,此时必有皮肤之热。井宜以阿斯比林。安基比林等西药作退热用,但与中药须隔开六点钟用之,此时亦可用硫苦等。此第二期之治法也,此期治之得法,亦不致病势加重,演成肠出血及肠穿孑L之危险,惟此期间有借重西药之时,参看医验与第一期之治法,纯用中药者有别第一期西药必无效不可不知。柴胡为此期有寒热往来之专药,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