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
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刘南瑛曰∶四时气候不正为病,谓之时症,与伤寒、温、暑、寒疫等症不同,唯秋从未见有病者。
《素问》∶四时不节,则生大疫。
《伤寒论》曰∶阳脉洪数,阴脉实大,遇温热变为温毒。(阳主表,阴主里,洪数实大皆热
也。两热相合,变为温毒。)
又曰∶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瘟病
由不正之气散行诸经,难别何经所受,必审其病之属于何经,而后可以施治。)
热病须得脉浮洪,细小徒自费神功,(阳病当得阳脉。细小,阴脉也。属死症,不治。)汗后
脉静当便瘥,喘热脉乱命应终。(汗后邪退即生,邪盛即死。)
松峰曰∶热病而脉细小,虽云不治,然有脉厥者,不在此例。
阳毒健乱四肢烦,面赤生花作点斑。狂言妄语见神鬼,下痢频多喉不安。汗出遍身应大瘥,鱼口
开张命欲翻。有药不辜(负也。)但与服,能过七日始能安。(阳症宜汗解,如失汗则邪传入脏,故
有健乱等危症。病传在里不当汗,又加之遍身自汗,口如鱼口开张者死。能过七日乃过经,阳热退,
方有可救之理。)
松峰曰∶七日能安之说,不过言方有可救之理,非云愈也,总不可泥。
热病未汗,脉须浮洪;既汗,脉当安静。倘有散漫之脉或不汗而愈,(不汗而愈,谓之干瘥。)其平
复未可全许也。
瘟疫,众人一般病者是。又谓之天行时疫。治法有三,宜补、宜散、宜降。热甚者,宜服童便。
松峰曰∶补者,如四损不可正治及老幼与本来虚弱者是也。(四损解,见诸论中。)散者,清
凉解散是也。(瘟症不宜温散。)降者,从大小便驱逐其邪是也。
瘟家之脉散难名,随其脉状分诸经。若浮而大按无力,补中带表随时宁。
松峰曰∶浮大无力,本虚怯脉,何以知其为瘟疫乎?必应以瘟脉、(洪数而浮。)瘟症参之,方
为无弊。脉状状字,指病症与色、与声而言。
疫症关系,全在虚实二字。实者易治,虚者难治,以元气本虚,邪不易解。若治挟虚者,而
不知托散,但知攻邪,愈攻则愈虚,愈虚则断无有不死者。
松峰曰∶虚实二字,三种疫病皆有之,即瘟中亦有虚实,但热多而无寒耳。
瘟疫之来无方,然召之亦有其故,或人事之错乱,天时之乖违,尸气之缠染,毒瓦斯之变蒸,皆
能成病。症既不同,治难画一。瘟疫多火热之气,蕴蓄于房户,则一家俱病;蕴蓄于村落,则一乡
俱病;蕴蓄于市廛,则一城俱病;蕴蓄于道路,
则千里皆病。故症虽多,但去其火热之气,而少加祛邪逐秽之品,未有不可奏效者也。
凡治瘟疫宜清利者,非只一端,盖火实者宜清,气实者宜行,食滞者宜消,痰甚者宜化,皆
所谓清利也。凡此数者,滞去则气行,而表邪自解,然宜用于实邪等证,而本非虚证之所宜。其有
虚中挟实者,不妨少为清解。
凡瘟疫宜下者,必阳明邪实于腑,而秘结腹满,或元气素强,胃气素实者,方可下,若大便虽数
日不行,而腹无胀满,及大便无壅滞不通之状,或连日不食而脐腹坦然,软而无碍,此阳明胃腑本
无实邪,切不可妄下以泄中气。盖诸误之害,下为尤甚,不可忽也。
周翰光曰∶与急症急攻,并注意逐邪等论,当合看,务要因时制宜,变通不拘也。
虽古法云瘟病在三阳者多,三阴者少,然亦不可拘泥。
瘟疫六七日不解,以致热入血室,发黄,身如烟熏,目如金色,口燥热结,以
砭针刺曲池,出恶血,仍以通圣散,兼散兼下,得汗如黄水,粪如黑膏即愈。此即北方之所谓打
寒也。其法用手捋两膊,使血聚于臂,以帛缚定,乃用箸夹瓷锋,击刺肘中曲泽旁之大络,使邪毒
随恶血而出,亦最捷之法,穷人用之极效,然非曲池穴也。
松峰曰∶瘟症传里者,热毒深重,其症谵语发狂,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赤如火,如醉如痴,
或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齐俗谓之猴儿病。用小枣蘸烧酒遍身刮痧,痧出,其色紫赤,其高起者,
状如枣栗,遂用针出恶血,往往取效,此亦一刺法也。
治瘟疫大抵不宜发汗。经曰∶不恶寒而反渴者,温病也。明其热自内达外也。疫有伤气、伤血、
伤胃之殊,故见证不同,治亦稍异。若入脏者,则不知人而死矣。大法以症为则,毋专以脉为据也。
松峰曰∶入脏不知人,亦不必即死。不过较在经者难施治耳,此兼三疫而言。
人在气交之中,如鱼在水,一毫渣滓混杂不得,设川泽泼灰,池溏入油,鱼鲜有得生者,人
受疫气,何以异此。
疫者,民皆病也。疠鬼为灾,斯名疫耳。
松峰曰∶疫如徭役之役,沿门阖户皆病之谓。齐俗谓小儿生痘为当差,亦即徭役之义。
天地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