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下精神疲惫,心悸气短,面色萎黄,纳差,舌淡,苔薄白,脉无力。处方:
党参12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菟丝子12克 川断6克 桑寄生7.5克 杜仲9克 甘草6克
2剂,水煎服。
按:该患者为妊娠早期之胎动不安。因故2次流产,伤于冲任气血,气虚胎失所载,血虚胎失所养,胎气不固,故见妊后小腹隐痛,时或腰困;气血虚弱,心神失养,而致心悸神疲,气虚不足以息;面色萎黄为气血失于上荣之征;纳呆为脾胃不健;舌淡、脉无力为不足之象。治之宜补气养血安胎。
脾胃不健而血不生者,不可专主四物,故于此李老以四君子健脾以助生化之源,使气血自生。方中并用菟丝子、桑寄生、续断、杜仲补肾固胎,体现了安胎不离益肾的观点。气充血足,胎得气载血养,并为肾气牢系,则发育成实,顺利渡过妊娠期,足月而娩。
“轻者转动不安,重者必致伤堕”,故论治胎漏、胎动不安必须动态观察腰腹疼痛程度和阴道出血多少而辨其欲堕已堕。李老宗《医宗金鉴.胎前诸门》之法,欲堕者,力挽去势,大补气血,补肾安胎;已堕者,理气活血,固肾止血;出血不止,气血欲脱者,宜峻补气血以独参汤;恶血瘀滞不行,胁腹胀痛,实而急者,用回生丹,虚而缓者,宜益母丸。
产后病
产后病有广义、狭义之分
多数医家认为,产后病为产妇在新产后至产褥期中所发生的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李老则认为此义狭窄,尚不能包容临床所见之疾,他认为,凡产后所发生的一切疾病,不论其时间短暂或长久,均为本病范畴,其中包括产后常见病和产后兼见疾病,如产后血崩、产后中风、产后蓐劳等。另外,古有“小产重于大产”之说,临证确有因堕胎、小产后起居不慎或感触外邪而致生诸病者,因其与产后诸病证治、因机相类,故亦将其列入产后病论治。
产后伤寒慎用汗法
太阳病,发热、恶风、汗出、脉缓者,为中风,以桂枝汤调和营血;恶寒、无汗、脉紧者,为伤寒,以麻黄汤解表发汗。然于产后发病伤寒者,汗之宜慎,若汗之无异于伤血。古有“汗血同源”之说,正如《女科经纶》所云: “大抵产后大血空虚,汗之则筋惕肉(目闰)或郁冒昏迷……其害非轻。”故李老治疗产后伤寒不泥其证,必顾护其产后多虚的特点,无犯虚虚之戒。
附案:
武某,女,38岁。门诊号:56032。
1962年7月24日初诊:流产后3个月,正是夏季,但仍身穿棉衣,严守恶寒,少腹凉而不适,饮食无味,喜按,吃热饮食后舒服,苔薄白,脉紧。处方:
桂枝7.5克 生白芍7.5克 生姜3克 附子3克 大枣4个 炙甘草4。5克
二诊:服上药后恶寒大减,将棉衣换成毛衣。上方改附子为4.5克,再服2剂。
三诊:恶寒已除,少腹冷痛亦减大半。上方再服2剂。
按:本病为产后伤寒,表里俱寒之证。方中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表,附子既助桂枝扶卫阳发表,又温胃阳暖胞宫,达表里同治、药中病的之功。二诊增附子用药量以求药到病除.、本案用药简练而效佳,值得后人借鉴。
产后恶露不绝 治宜养血和血
产后恶露持续20天以上仍淋沥不断者,称恶露不绝.为冲任受病,气血运行失常所致。因恶露为血所化,其为病或虚损或内有瘀血,故治宜养血和血为主。临证李老多据全身症状及脉症辨其虚实寒热,孰轻孰重,或重养血,或重活血,或养血、活血并重,但宜随证随人,灵活应用,使气血调和,冲任得固,旧血祛,新血生,进而病愈。
附案:
郝某,女,30岁。门诊号:30905。
1960年6月15日初诊:患者体质素弱,产后72天,恶露不止,下腹部胀痛,乳房胀痛,苔薄白,脉沉细。处方:
当归9克 川芎6克 炒白芍7.5克 阿胶4。5克 黑艾叶4.5克 香附4.5克 五灵脂4.5克 黑蒲黄4.5克鸡内金4.5克 炙草3克
2剂,水煎服。
按:患者身体素弱,产时产后失血,虚损不足,冲任为病,故恶露不止。辨其全身症状。见下腹、乳房胀痛,为肝脉气滞血瘀.脉沉细为虚候。纵观其证,属虚重于实,故以养血为主,活血为辅。方用胶艾四物汤养血止血,失笑散活血止血,去地黄避其伤胃泥膈之弊,用香附调肝理气,内金消积,为未病先防,防其胃虚将积之虞。全方共奏养血和血之功,药虽简而功效全,有的放矢,重点突出。
产后腹痛 证多夹杂
寓攻于补 寓补于消
产后腹痛,多数医家以小腹疼痛为主症。李老宗《医宗金鉴》所训,认为本病病在上、中、下全腹,非局限于小腹也。证有虚实之分,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中所论:“产后腹痛,最当辨察虚实……拒按而手不可近者皆实病也,宜行之散之;若喜揉按或得食稍缓者皆属虚病,不可妄用推逐之剂。”然临证纯虚纯实者少,兼寒兼热、虚实夹杂者多。治当勿忘产后,亦勿拘于产后,虚者补之,实者攻之,攻则虑其虚,补则虑其实,当随证随人施治。
附案:
案一 张某,女,3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