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五南某,女,32岁。门诊号:19457。
1959年8月10日初诊:腹痛泄泻5年,日行4~5次,食欲不振,时或恶心,饭后腹胀,泻后爽快,舌苔白腻,脉沉弦细。辨证属于脾阳不振,水湿停滞证。治宜扶脾利水。处方:
党参7.5克陈皮7.5克苍术6克生白术9克茯苓6克猪苓4.5克桂枝4.5克炙草3克
二诊:服药2剂,泄泻、腹满均减,大便日一行,但白带增多。上方加生山药15克,补骨脂4.5克,肉豆蔻4.5克,龙骨9克,生牡蛎9克,以温肾固涩。
三诊:腹胀、泄泻基本消失,白带大减。继服4剂,愈。
按:此案因脾虚湿盛,水湿不化,进而困扼脾阳,故泻下日久不止。本方取四君子汤助阳补气、益气健脾以治病之本;苍术、猪苓、桂枝利湿止泻以治其标。全方标本兼顾,健脾利湿而泻自止。
案六谷某,女,40岁。门诊号:58756。
1962年9月6日初诊:3年来,泄泻,每日4~6次,大便稀溏兼有少量粘液脓血,里急后重。某院始诊为痢疾,住院3个多月治疗无效。后又至某院查肠镜及下消化道造影,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改请中医以芍药汤、桃花汤、四神丸等加减治疗1年多,仍无明显效果。又以乌梅丸加减治之,20余剂仍无效果。李老诊后,云:“除便痢脓血,里急后重外,尚见口疮,胃脘压痛,脉沉细。此乃寒积不化所致。治宜温中导滞。”处方:
附子3克木香9克香附9克乌药9克党参8克白术8克大黄3克干姜3克
l周1剂。
次日患者来诊,云无明显效果。李老云:无妨,下周再用药可也。l周后来诊,云:大便转为1日2次,脓血便消失。李老云:1周1剂可也,不可多服,此乃候气之来复意。共服4剂,愈。
按:此案属典型的虚中夹实、寒多热少证,应用理中大黄汤加减。全方以温补为主,意在用重剂温脾阳,健脾气,以治病之本,少量佐用苦寒之大黄,一可泄热,二可通用,泻下寒积,以治病之标。全方重点突出,标本兼顾,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用量比例恰到好处,实乃治疗夹杂证之典范也。
从症状的鉴别诊治入手
初涉临床的学者,最好以一个症状(选择症状时,必须是患者感觉最为明显突出者)作为主要目标,围绕这一症状,进一步探索有关征象,综合分析,以判定其属性,并确定相应的治法。今举一例如下:一泄泻患者,如有腹满拒按征象,审其属夹实证,即可于治泻方中加入枳实,甚则加人大黄;如畏寒,四肢不温,口不渴,或喜热饮者,其性属寒,宜加人干姜、附子;如黎明时泄泻者,为五更泻,宜加入补骨脂、肉豆蔻;若气短、倦怠乏力者,为气虚较甚,宜加入党参、黄芪。对其他症状的研究,亦是如此,一通八达,要在鉴别诊断和灵活应用上下功夫。同理,就是研究一张处方,也须把它的主要功能抓住,方不致在学习或应用中被它所迷惑。比如治湿温的方剂很多,学习者容易茫然,可以预为分析归纳,从应用上分类归纳,找出每个方子的功能特点,即易了然而运用自如。
热结旁流与食泻的鉴别
热结旁流是伤寒、温病阳明腑证的一种类型,其主要见症为阳明腑证(发热,不恶寒,或反恶热,神昏谵语,舌燥,日晡潮热,手足溅然汗出,腹中拒按等),兼大便稀水或粪水,其因是由于大肠燥屎不能排泄,刺激肠粘膜蠕动加速,所排泄的不是粪便,仅是由燥屎旁边挤出的少量水液。
热结旁流诊断的重点是腹部及少腹部拒按,此证与食泻(即由食滞引起的泄泻证)有相同之处,可以对比一下。食泻是因饮食失节所致,此证是由热邪侵入阳明而起;食泻排泄之物是稀粪,此证排泄之物是稀水;食泻拒按多在胃部,此证拒按多在结肠;食泻治宜消食导滞,方如保和丸,此证治宜峻下热结,方如承气汤类。


便脓有内痈、痢疾之分
大便出脓,可见于内痈及痢疾两类疾病,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病变机理均有不同,治则治法亦异,临床应加以鉴别。
内痈初起时,少腹部、脐部或胁部必有隐隐刺痛之症状。因内痈在下焦者,其脓已溃,均从大便而出,如少腹痈、小肠痈、胁痈、肝痈等,其脓已溃者,均从大便而出。李老认为,此证最宜在未成脓之先急予治疗,以免溃脓之险。症见隐隐刺痛胀满,脉沉滑数,甚则痛如锥刺,口渴之时,用丹皮汤加乳香、没药、紫荆、山甲珠等,急夺其血,使不酿为脓。
痢疾则必有里急后重,欲便不便,痢下赤白脓血为特征,且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夏秋之季多见。其中痢下白冻,或白多赤少者,多为湿重于热,邪伤气分,其病浅;若纯白清稀,或如胶冻如鼻涕者,为寒湿伤于气分;若白而滑脱者,多属虚寒;痢下赤冻,或赤多白少,多为热重于湿,邪伤血分,其病较深;痢下赤白相杂,多为湿热夹滞,阻于肠胃,深浅皆及;痢下色黄而深,秽臭者,为热证,或为积滞不化之实证;若色黄而浅,不甚臭秽者,多为寒证;痢下紫黑色者,多属瘀血,或为热伤血分,湿毒相瘀;若色紫暗而便质稀淡者,为阳虚;若色焦黑,便质浓厚异臭者,多属火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