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作伤寒正治,而大汗大下,但当从手中治,而用少阳之小柴胡汤,阳明之升麻葛根汤,加减治之。陶节庵曰:问曰:伤寒温病,何以为辨?答曰:温病於冬时感寒所得也,至春变为温病耳。伤寒汗下不愈而过经,其症尚在而不除者,亦温病也。经云: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随其经之所在而取之。如太阳病头疼恶寒,汗下後,过经不愈,诊得尺寸俱浮者,太阳病温也。如目疼恶寒身热,汗下後,过经不愈,诊得尺寸俱长者,阳明病温也。如胸胁痛,汗下後,过经不愈,诊得尺寸俱弦者,少阳病温也。如腹满嗌乾,过经不愈,诊得尺寸俱沉细着,太阴病温也。如口燥舌乾而渴,过经不愈,诊得尺寸俱沉者,少阴病温也。如烦满囊缩,过经不愈,诊得尺寸俱微缓着,厥阴病温也。是故随其经而取之,随其症而治之。如发斑乃温毒也。又曰:治温大抵不宜发汗,过时而发,不在表也。已经汗下,亦不在表也。经曰:不恶寒而反渴者,温病也。说其热自内达外,无表症明矣。又曰:温毒者,冬月感寒毒异气,至春始发也。表症未罢,毒气未散,故有发斑之候。心下烦闷,呕吐咳嗽,後必下利,寸脉洪数,尺脉实大,为病则重,以阳气盛故耳。通用元叁升麻汤以治之。周禹载曰:二阳搏,病温者,死不治。虽未入阴,不过十日死。二阳者,少阳、阳明也。又曰:温病发於三阴,脉微足冷者,难治。又曰:温病大热,脉反细小,手足逆冷者死。又曰:温病初起,大热目昏谵语,脉小足冷,五六日而脉反躁急,呕吐昏沉,失血痉搐,舌本焦黑,脉促结代小者,皆死。又曰:温病汗後反热,脉反盛者死。又曰:温病误发汗,狂言不能食,脉反躁盛者,皆不治。华岫云曰:冬伤於寒,春必满温者,重在冬不藏精也。说烦劳多欲之人,阴精久耗,入春则里气大泄,木火内燃,强阳无制,燔燎之势,直从里发,始见必壮热烦冤,口乾舌燥之候矣。故主治以存精液为第一,黄芩汤坚阴却邪,即此义也。再者,在内之温邪欲发,在外之新邪又加,葱豉汤最为捷径,表分可以肃清。又曰:风温者,风为天之阳气,温乃化热之邪,两阳熏灼,先伤上焦,种种变幻情状,不外手三阴为病薮,头胀汗出,身热咳嗽,必然并见,当与辛凉轻剂清解为先,大忌辛温消散,劫烁清津。太阴无肃化之权,救逆则有蔗浆、芦根、玉竹、门冬之类也。又忌苦寒沉降,损伤胃口,阳明顿失循序之司,救逆则有复脉、建中之类也。大凡此症,骤变则为痉厥,缓变则为虚劳,其主治之方,总以甘药为要,或兼寒,或兼温,在人通变可也。治春温病方二十八 黄芩汤 主方 黄芩三两 炙草白芍各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碎 水一斗,煮三升,每服一升,日二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萋汤 呕吐 黄芩三两 炙草 白芍各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碎半夏半升 生姜一两 照前煮法、服法。 此方用黄芩涤热,故为温利主药。用白芍者,酸寒入阴分。一泄一收,热去而利自止也。甘草、大枣和中也。膀胱与胆既病,胃岂能独安,若呕,则明有痰饮结聚,非姜、半不除,虽其性辛燥,非伏气所宜,而去呕则有殊央也。 甘草汤 咽痛 甘草二两 甘能治大热。 桔梗汤 又 桔梗一两 甘草一两 此方用桔梗开肺,以少阴之火上攻,并其母亦病也。 黄连阿胶汤 心烦 黄连 阿胶黄芩 白芍 鸡子黄 小柴胡汤 三阳 柴胡 黄芩人叁 半夏 甘草 大柴胡汤 又 柴胡 黄芩 白芍 半夏 枳实 大黄 姜 枣 大承气汤 里症 大黄 芒硝厚朴 枳实 双解散 三阳 麻黄 防风 川芎 连翘 薄荷 当归 白芍 大黄 芒硝各五钱 石膏 黄芩 桔梗各一两 炙甘草二两 白术 荆芥 山栀各二两 滑石三两每取未三钱,加生姜三片煎。 栀子豉汤 恶寒头痛 山栀十四枚 香豉四钱绵裹 益元散 又 滑石 甘草 凉膈散 热甚 连翘 山栀 白芍 黄芩 大黄 芒硝各二钱 葱白一茎炙草五分 大枣一枚 葛根葱白汤 暴感 川芎二钱葛根 白芍 知母各一钱半 葱白四个 姜十片 未止再服。 本方去知母,加甘草、大枣,名增损葛根葱白汤,能治感冒头痛。 三黄石膏汤 三焦热 黄连 黄芩 黄柏各二钱 山栀二十枚 石膏五钱麻黄六分 豉三钱 姜三 葱白二 澄清地浆水煎服。半日部不出汗,再服。如脉数便闭,上气喘急,舌

  卷囊缩,去豉、麻黄,加大黄、芒硝。节庵杀车捶法,加细茶一撮。 葶苈苦酒汤 血热 葶苈三钱捣研取汁 苦酒三合 生艾汁一合如无乾艾浸捣汁 水煎,作三服服之,取汗为度。 小承气汤 腹满 大黄 枳实厚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