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巴豆。

  如圣散:仙术(四两) 川芎 防风 白芷(各二两) 细辛(一两) 川芎(半两) 草乌(一两) 天麻(半两) 雄黄(半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

  各经主治药 肝(川芎) 心(细辛) 脾(升麻) 肺(防风) 肾(独活) 胃(升麻) 大肠(白芷) 小肠( 本) 三焦(黄 ) 膀胱(羌活) 心包络(川芎)

  火

  凡气有余便是火,不足者便是气。阴虚火动难治。

  发汗 火郁在何经络,当发散。

  降散 轻则可降,小便降火急速,益元散、八正散之类。

  升发 重则从其气而升之,升阳泻火汤例。

  泻 实者下之,解毒、凉膈、调胃皆可用。

  缓 火急甚,必缓之。生甘草兼缓兼泻。看虚实,分正、从法。

  正治 人壮气实,火盛颠狂者,可用正治。或硝水冰饮之,凉膈、解毒之类。

  从治 人虚火盛或狂者,用姜汁汤调辰砂益元散与之。若投以冰凉凉药立死。如左金丸治肝火黄连(一两),茱萸(一两),逆而从之治也。

  滋阴壮水 补阴即火自降,炒黄柏、地黄之类。

  镇坠 紫雪、珍珠、琥珀、犀角、云母、朱砂、石膏之类。轻者安神丸。

  针 各经主治药 肝(气,柴胡,血,黄芩) 心(气,麦门冬;血,黄连) 脾(气,白芍;血,生地) 肺(气,石膏;血,栀子) 肾(气,知母;血,黄柏) 胆(气,连翘;血,柴胡) 胃(气,葛;血,大黄) 三焦(气,连翘;血,地骨皮) 膀胱(气,滑石;血,黄柏)大肠(气,连翘;血,大黄) 小肠(气,赤茯;血,木通) 包络(气,麦门冬;血,牡丹皮)

  暑

  热伤气。火极阴虚。注暑,暑风,热极也。 是阳症,暑是阴证。脉沉弱者,切不可用寒凉 补 阴虚元气不足者,清暑益气汤。阳虚,补中益气汤。挟痰加半夏,或生脉散。

  宣 挟火兼痰实者,可用吐法。暑风多痰。

  清热 天水、白虎皆可用。热闷,辰砂、五苓。脉弦实,黄连、香薷。有痰。消暑丸。

  清神 香薷、天水、东垣清暑益气汤加石膏。

  清燥 湿热相合,而刑庚金,阳明病在下,东垣清燥汤方、消暑丸至妙,夏月不可无 分利 热甚,自汗而渴,便涩者,五苓分利之,桂苓甘露饮。

  温 吐泻,脉沉微甚者,可用附子、大顺散、香薷丸、桂苓丸、水浸丹。伏热伤冷,缩脾饮,冷香饮子。

  泻火 黄连解毒汤、神芎丸。

  劫 治伏暑泄泻,身热脉弱,宜来复丹。

  湿

  风湿、湿热、湿痰、湿肿、湿痹。

  发汗 羌活、仙术之类。

  分利渗泄 五苓加羌活。

  燥 羌活胜湿汤、平胃之类。

  解肌实表 风湿相搏,一身尽痛,金柜黄 防己汤。

  下 气实邪胜者,神佑、导火、舟车等丸。气虚者,桑白皮、茯苓、人参、葶苈、木香之类。

  各经主治药肝(白术) 脾 肺 肾(泽泻) 胃(白术) 小肠(车前) 三焦(陈皮) 膀胱(茵陈) 大肠(秦芤) 心包络(茗)

  燥

  有痰实、血少、风邪、火热、消渴,皆为燥。

  降火 白虎、益元、清神、疏风、麻仁丸。

  益血滋阴 血少阴虚者,四物加炒柏、桃仁之类。

  清金 肺热身燥,宜清金降火。

  润肠 手阳明燥实,宜与麻仁丸脾约。

  下 痰实,宜滚痰丸、利膈丸或三乙承气、柴胡饮子。

  汗 风热之邪,脉盛气实,防风通圣散。

  补 老人便燥涩,黄 、陈皮,麻仁汤。

  各经主治药肝(当归) 心(麦门冬) 脾(麻仁) 肺(杏仁) 肾(柏子仁) 大肠(硝石) 小肠(茴香)三焦(山药) 膀胱(茴香) 心包络(桃仁)

  寒

  表恶寒者温之,内中者劫之。表证见伤寒例。

  正治 主乎温散,桂枝、四逆辈。甚者,三建霹雳散。有卒中天地之寒,口伤生冷之物。

  从治 热药加凉剂引之,或热药冷冻饮料。经曰从而逆之。

  反攻 蜜煎乌头之类。

  灸 阴寒及下陷脉绝者,宜灸之。

  熨 寒郁作痛,灰包熨之。

  补 气虚中寒,脉沉迟弱,于补中益气加桂,甚者加附子。

  下 寒积怫郁作痛,桂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