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不退,脉
见滑大者,五福饮加地骨皮,或加知母。凡婴儿诸热有因别证而作者,当从所重者而治之。若乳下
婴儿,当兼治其母以调之。



<目录>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篇名>总论(一)

属性:四君子汤(补一) 五君子煎(新热六)
五味异功散(补四) 六君子汤(补五)
团参散(小十) 六味异功煎(新热七)
四物汤(补八) 五物煎(新因三)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五福饮(新补六)
理中汤(热一) 人参理中汤(热一)
七福饮(新补七) 温胃饮(新热五)
四味回阳饮(新热一) 胃关煎(新热九)
理阴煎(新热二) 六味回阳饮(新热二)
独参汤(补三五) 生脉散(补五六)
六味地黄丸(补百二十) 养中煎(新热四)
茯神汤(小六十) 八味地黄丸(补一二一)
大营煎(新补十四) 滋肾丸(寒一六三)
滋阴八味丸(新寒十七) 保阴煎(新寒一)
清化饮(新因十三) 补中益气汤(补三十)
益黄散(和十九) 六神散(小五一)
加味归脾汤(补三三) 小柴胡汤(散十九)
柴胡饮子(小三十) 柴胡清肝散(寒五九)
一柴胡饮(新散一) 二柴胡饮(新散二)
人参黄连散(小十七) 四柴胡饮(新散四)
五柴胡饮(新散五) 二黄犀角散(小二九)
正柴胡饮(新散六) 柴芩煎(新散十)
钱氏黄龙汤(小二五) 柴陈煎(新散九)
五积散(散三九) 四顺清凉饮(攻二五)
星苏散(小二四) 参苏饮(散三四)
朱砂安神丸(寒一四二) 惺惺散(小二三)
钩藤饮(小六六) 黄连安神丸(寒一四二)
泻白散(寒四二) 泻黄散(寒五七)
《秘旨》安神丸(小七一) 泻心汤(寒二七)
抑肝散(小六七) 安神镇惊丸(小七六)
泻青丸(寒一五一) 抑青丸(小九八)
东垣凉膈散(痘八三) 抽薪饮(新寒三)
龙胆汤(小八二) 大厘清饮(新寒五)
玉泉散(新寒十五) 玉女煎(新寒十二)
地骨皮散(小三一) 导赤散(寒一二二)
大青膏(小六八) 消食丸(小三七)
清膈煎(新寒九) 和胃饮(新和五)
利惊丸(小九七) 凉惊丸(小九六)
抱龙丸(小八五) 琥珀散(小八一)
牛黄散(小二七) 备用方
梅花饮(小八三) 白饼子(小三九)
肥儿丸(小百十一) 保和丸(小三五)
木香散(痘二一) 陈氏十二味异功散(痘二二)
人参羌活散(小二六)
具列小儿方中,所当详阅。



<目录>卷之四十一谟集\小儿则(下)

<篇名>吐泻(二十六)

属性:小儿吐泻证,虚寒者居其八九,实热者十中一二。但察其脉证无火,面色清白,气息平缓,肢
体清凉,或神气疲倦,则悉是虚寒之证,不得妄用凉药,古人云∶脾虚则呕,胃虚则吐者是也。盖
饮食入胃,不能运化而吐者,此脾气虚弱,所以不能运也。寒凉入胃,恶心而吐者,此中焦阳气受
伤,所以不能化也。若邪在中焦,则止于呕吐,若连及下焦,则并为泻矣。故在中上二焦者,宜治
脾胃,连及下焦者,宜调脾肾。若非实热火邪,而妄用寒凉消伐者,无有不死。
一、小儿虚寒呕吐,凡无故吐泻,察其无火者,必生冷寒气伤胃所致,今小儿所病,大约皆是
此证,宜养中煎,或温胃饮为主治,其次则五君子煎、理中汤、冬术煎。若兼血虚燥渴者,宜五君
子加当归。若兼脾肾虚寒,或多痰涎,或兼喘促,宜理阴煎;甚者,人参、附子、理阴煎为最妙,
勿谓呕吐不宜熟地也。若脾气无寒,或偶有所触,虽吐而不甚者,宜五味异功散。若脾中寒滞,气
有不顺而呕吐者,宜藿香安胃散。若上焦不清,多痰兼滞者,宜六君子汤,或更加砂仁、炮姜、木
香。
一、小儿伤食呕吐,若误会不宜之物,或停积滞浊以致吐者,必胸膈胀满,或肚腹作痛,此其
中必有余邪,宜和胃饮、益黄散。若但有食滞而胃不寒者,宜大和中饮、小和中饮。若食滞兼痰而
吐者,宜二陈汤、六安煎苓术二陈煎。若饮食虽滞,而因脾虚不能运化者,此其所重在脾气,不在
饮食,止宜养中煎、温胃饮,或理阴煎、圣术煎之类,以培其本,不可因饮食之故,而直行消伐也

一、小儿胃热呕吐者,其证最少,盖内热者多不致吐,即亦有之,其必多食炙爆甘甜之物,以
致滞积胃口,或夏间冒暑,及脏气素热者乃有之。凡治热证,必须详辨的确,勿得以假热作真热也
。凡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