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俯不能仰。屡服下药不应。商用大黄二两作一剂。
喻曰。此名何病。而敢放胆杀人耶。医曰。伤寒肠结。下而不通。惟有大下一法。何谓放胆。曰。
世间有不发热之伤寒乎。伤寒发热。津液枯槁。肠胃干结。故用下药以开其结。然有不转失气者
不可攻之戒。正恐误治太阴之腹胀也。此因腹中之气。散乱不收。津水随气横决四溢而作胀。全
是太阴脾气不能统摄所致。一散一结。相去天渊。再用大黄猛剂大散其气。若不胀死。定然腹破。
遂以理中汤少加黄连。疾势略减。次日用五苓散本方。药才入喉。病者即索秽桶。小便先去。大
便随之。腹中原是大黄推落之泄粪。其所以不出者。以膀胱胀大。腹内难容。将大肠撑紧。无隙
可出耳。石顽治杨松龄。夏月感冒。曾服发散药十余剂。大小便俱闭涩不通。更一医。用硝、黄
下之。少腹左畔遂胀起如墩。不赤不热。有时哗哗作声。复延疡医。以敷药治其外。以解毒利水
药治其内。药未进而躁扰不宁。因延石顽诊之。六脉紧细而快。此过汗津液大伤。又与苦寒攻里。
致阴邪内结。膀胱不化。溺积不通。法在不救。幸胃气有权。形神未槁。尚能稍进糜饮。姑许以
治。因与济生肾气大剂。煎成入有嘴壶。托起其项。徐徐仰灌升许。顷令转侧。以鹅翎探吐。即
时溲便如注。少腹顿平。更与十全大补调理而安。此证前后患者四五人。或小便淋沥。或遗溺不
止。或形羸气脱。皆立辞不治。



<目录>卷七\大小府门

<篇名>大便不通

属性:经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可知大便闭结专责之少阴。证状虽殊。总由津
液枯竭也。)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当归肉苁蓉之类。)
肾主五液。津液盛则大便如常。房欲过度。精血耗竭。多致秘结。或饥饱劳役。损伤胃气。
或辛热浓味。渐渍助火。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致令大便结燥。高年血不充。每患是
疾。故古人有胃实脾虚。风秘气秘痰秘。冷秘热秘。虚秘实秘之分。临证所当细察详问也。胃实
而秘。善饮食。小便赤涩。麻仁丸。脾虚不能运化。倦怠懒于言动。补中益气倍升、柴、当归。
煎成调生蜜、麻油。清气一升。浊气自降。有脾虚下秘者。以此汤下麻仁丸。风秘者。风入大肠。
传化失职。羌、防、苏子、枳壳、麻仁、杏仁、皂角灰。煎服润肠丸。气秘者。气不升降。谷气
不升。其人多噫。枳壳、沉香、苏子、槟榔、乌药、陈皮。煎服降气散。或四磨、六磨选用。痰
秘者。痰饮湿热阻碍。气不升降。头汗喘满。胸胁痞闷。眩晕腹鸣。半夏、茯苓、木香、槟榔、
枳实、橘红、香附、白芥子、姜汁、竹沥。不应。加大黄、黄连。甚则控涎丹下之。冷秘者。六
脉沉迟。面白或黑。凝阴固结。胃气闭塞。肠内气攻。腹中喜热恶冷。藿香、浓朴、姜、桂、枳
壳、陈皮、生姜。煎服半硫丸。热药多秘。惟硫黄性缓而通。冷药多泄。惟黄连浓肠止泄。如阴
寒秘结。当与阳药冰冷服之。然数服中。间与清润药一服。不令结秘。若病本虚寒。标显躁热。
亦宜助阳药中少加苦寒以去热躁。躁止勿加。热秘者。六脉数实。面赤口干。身热肠胃胀闷。时
欲得冷。或口舌生疮。二肠热结。苏子、黄芩、生地、芍药、杏仁、枳壳。煎服润肠丸。或四顺
清凉饮。虚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白。或年高。或病久。或脾虚津枯血少。归身、熟地、苁蓉、
参、 、沉香、松子仁、桃仁、麻仁、蜂蜜。或麻仁、枳壳、当归、人参。蜜丸服之。瘦人血枯
火秘。通幽汤煎成。入蜜服之。老人津枯。妇人产后去血过多。及发汗利小便。病后血气未复。
虚劳骨蒸。皆能作秘。惟当益气补水养血。不可用硝、黄利药。巴豆、牵牛。尤在所禁。有一种
大便不通。腹中胀闷。求通不得。频频登厕。努力太过。虚气被挣下注。肛门里急后重。时不可
忍。气逆呕恶。渴而索水。饮食不能。呻吟不绝。欲与
通利。则气以下脱。欲与升提。则气以上逆。呕恶难堪。人参、枳壳、当归煎服。加陈香橼皮尤
效。肾脏血虚。大肠风秘。生何首乌捣自然汁一盏。和白蜜。炖热服之。六味丸加蜜调服亦通。
固本丸作膏常服亦妙。古方治老人燥结。多用苁蓉。不知胃气虚者。下口即作呕吐。肥人胃中多
有痰湿。尤非所宜。惟命门火衰。开阖失职者。方为合剂。然须丸服。若作汤。亦必作吐。以其
味咸气浊也。丹方。治肾肝风秘。至夜微发寒热者。用生何首乌两许顿煎。服之神应。若暴病热
邪固结。及中有留滞者禁用。以其纯阴味涩。无养正祛邪之力也。失血后烦渴。大便不通。一味
生地黄捣汁服之。大病后不得寐。大便不通。一味熟枣仁。擂水去滓。煮粥频食。血枯燥结。恒
用熟地黄蜜煎常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