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秋冬阳伏之令。而龙归
大海。此至理也。奈何今之治阴虚火者。以黄柏、知母为君。而愈寒其肾。益速其毙。良可悲哉。
若夫阴虚火旺者。此肾水干枯而火偏盛。宜补水以配火。亦不宜苦寒之品以灭火。壮水之主以制
阳光。正此谓也。如灯烛火。亦阴火也。须以膏油养之。不得杂一滴寒水。得水则灭矣。独有天
上火入于人身。如六气温热之病。及伤热中 之疾。可以凉水渥之。可以苦寒解之。其余炉中火
者。乃灰土中无焰之火。得木则烟。见湿则灭。须以灰培。实以温烬。人身脾土中火。以甘温养
其火而火自退。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甘能除大热。温能除大热。此之谓也。又空中之火。
附于木中。以常有坎水滋养。故火不外见。惟干柴生火燎原。可以止遏。力穷方止。人身肝火内
炽。郁闷烦躁。须以辛凉之品发达之。经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使之得遂其炎上之性。若以
寒药下之。则愈郁矣。热药投之。则愈炽矣。金中火者。凡山中金银之矿。或五金埋瘗之处。夜
必有光。此金郁土中而不得发越。故有光辉于外。人身皮毛窍中。自觉针刺蚊咬。及巅顶如火炎
者。此肺金气虚。火乘虚而现。肺主皮毛故也。东方木实。因西方金虚也。补北方之水。即所以
泻南方之火。虽曰治金中之火。而通治五行之火。无余蕴矣。脏腑虽皆有火。总不离于君相。盖
君火为阳火。可以直折。相火为龙火。仅可温顺。导之归源。又何患乎。今人率以知、柏治相火。
殊不知相火寄在肝肾之间。乃水中之
火。龙雷之火也。若用苦寒。则龙雷之火愈发矣。龙雷之火。每当浓阴骤雨之时。火焰愈炽。其
势诚不可遏。惟太阳一照。火自消灭。此得水则炽。得火则灭之一验也。惟八味丸桂附与火同气。
直入肾中。据其窟宅而招之。同气相求。相火安得不引之归源耶。且人身岂可一刻无火。譬之元
宵之鳌山走马灯。拜者舞者。飞者走者。无一不具。其中间惟是一火耳。火旺则动速。火微则动
缓。火熄则寂然不动。而拜舞飞走之躯壳。未尝不存也。是以老人以火为用。而少年惟恐多火。
高年惟恐无火。无火则运化艰而易衰。有火则精神健而难老。是火者老人性命之根。未可以水轻
折也。昔贤治喉干。谓八味丸为圣药。譬之釜底加薪。则釜中津气上腾。理则然矣。可见下虚者。
不但真阴虚。究竟真阳亦虚耳。命门之火。乃水中之火。相根据而永不相离也。火之有余。缘真水
之不足也。毫不敢去火。只补水以配火。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火之不足。因见水之有余也。亦不
必泻水。就于水中补火。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诊〕石顽曰。按脉法云。浮而洪大为虚火。沉而实大为实火。其说似是而实纰缪。火性燔烈。
抑之则空。虽有虚实之分。绝无沉实之脉。详内经二火五火之说。无不本诸三焦。三焦配合心主。
代心司化育之令。即谓之君。而命门独操其权。故谓之相。若相火妄临五位。则为五志之火。其
实一气之亢。初无彼此。但以洪盛满指者为实火。或炎膈上。即为心肺之火。或迫中宫。即为脾
胃之火。或结下焦。即为小肠膀胱之火。分其部位以推之。随其微甚而调之。若弦细而数。按之
益坚。为少火气衰。而见肝肾真脉。非火使然。夫下焦之火。龙火也。水盛则蛰藏不见。其脉自
平。今弦细且数。乃冰雪阴凌之象。虚劳见此。最为剧候。或反虚大数疾。为食气之火。耗竭真
阴。虚阳飞越之兆。久病得此。百不一生。惟暴脱元气者。犹可峻补以敛固之。大抵火证之脉。
但有虚大。按之必空。断无实大之理。其火郁中焦。恶寒战
栗。则有六脉小匿者。此火气郁伏灰烬。不得发光舒焰。反兼寒水胜己之化矣。热结胃口。咳吐
结痰。亦有寸口滑实者。热遗下焦。淋浊溺痛。多有尺内洪滑者。皆胃中湿浊上逆下渗之候。终
与火无预也。当知火盛之脉。浮取虽洪盛滑疾。中按则软阔不坚。重按则豁然中空。寻之脉见指
傍。举指涩涩然如轻刀刮竹之状。方是无形之火象。若中宫有物阻碍。则关上屈曲而出。膈上有
痰凝滞。则寸口屈曲而上。总谓之钩。如无阻碍。则无屈曲之象矣。若洪盛而中按重按益实。指
下累累如循贯珠薏苡子状者。皆有形之湿热。蕴积于经脉之中。不当于火门求治也。
东垣治一人。伤寒目赤而烦渴。脉息七八至。按之不鼓击。经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
阳皆然。此阴盛格阳于外。非热也。与姜、附之剂。汗出而愈。按此与海藏治狂言发斑。身热脉
沉细阴证例同。
丹溪治一妇。患心中如火烧。一烧便入小肠。急去小便。大便随时亦出。脉滑数。此相火送
入小肠。以四物加芩、连、 香、木通四剂。三年之患顿愈。
石顽治太史张弘蘧精气下脱。虚火上逆。怔忡失血证。诊其右关气口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