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三两去皮) 麻黄(三两去节)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太阳病属表。而反下之。则虚其里。邪欲乘虚传里。若气上冲者。里不受邪。而气逆上。与邪争也。则邪仍在表。故当复与桂枝汤解外。其气不上冲者。里虚不能与邪争。邪气已传里也。故不可更与桂枝汤攻表。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太阳病。三日中。曾经发汗、吐下、温针。虚其正气。病仍不解者。谓之坏病。言为医所坏病也。不可复与桂枝汤。审观脉证。知犯何逆而治之。逆者、随所逆而救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脉浮。发热、汗出、恶风者。中风也。可与桂枝汤解肌。脉浮紧。发热、不汗出者。

  伤寒也。可与麻黄汤。常须识此。勿妄治也。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酒客内热。喜辛而恶甘。桂枝汤甘。酒客得之。则中满而呕。

  喘家作桂枝汤。加浓朴杏子佳。

  太阳病。为诸阳主气。风甚气壅。则生喘也。与桂枝汤以散风。加浓朴杏仁以降气。

  卷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桂枝加浓朴杏子汤方第三

  于桂枝汤方内。加浓朴二两。杏仁五十个。去皮尖。余根据前法。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内热者。服桂枝汤则吐。如酒客之类也。既亡津液。又为热所搏。其后必吐脓血。

  吐脓血。谓之肺痿。金匮要略曰。热在上焦为肺痿。谓或从汗。或从呕吐。重亡津液。

  故得之。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因发汗。遂汗漏不止而恶风者。为阳气不足。因发汗。阳气益虚。而皮腠不固也。内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出。小便难者。汗出、亡津液。

  阳气虚弱。不能施化。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亡阳而脱液也。针经曰。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与桂枝加附子汤。以温经复阳。

  卷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桂枝加附子汤方第四

  于桂枝汤方内。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根据前法。

  卷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术附汤方第五

  于此方内。去桂枝。加白术四两。根据前法。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促为阳盛。则不因下后而脉促者也。此下后脉促。

  不得为阳盛也。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此下后脉促。而复胸满。则不得为欲解。由下后阳虚。表邪渐入而客于胸中也。与桂枝汤。以散客邪。通行阳气。

  芍药益阴。阳虚者非所宜。故去之。阳气已虚。若更加之微恶寒。则必当温剂以散之。

  故加附子。

  卷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桂枝去芍药汤方第六

  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余根据前法。

  卷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第七

  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根据前法。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

  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伤寒八九日。则邪传再经。又遍三阳。欲传三阴之时也。传经次第。则三日传遍三阳。至四日。阳去入阴。不入阴者。为欲解。其传阴经。第六日。传遍三阴。为传经尽而当解。其不解。传为再经者。至九日。又遍三阳。阳不传阴则解。如疟发作有时也。

  寒多者为病进。热多者为病退。经曰。厥少热多。其病为愈。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