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慎勿下之。
心下硬而眩者。少阳也。颈项强者。太阳也。刺大椎肺俞。以泻太阳之邪。而以太
阳脉。下项挟脊故尔。肝俞以泻少阳之邪。以胆为肝之腑故尔。太阳为在表。少阳为在
里。明是半表半里证。前第八证云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是发汗攻太阳之邪。少阳之
邪。益甚于胃。以发谵语。此云慎勿下之。攻少阳之邪。太阳之邪。乘虚入里。必作结
胸。经曰。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为在表。当与葛根汤发汗。阳明少阳合病。自下利。为在
里。可与承气汤下之。此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为在半表半里。非汗下所宜。故与黄
芩汤。以和解半表半里之邪。呕者。胃气逆也。故加半夏生姜以散逆气。



<目录>卷四\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篇名>黄芩汤方第六十六

属性:黄芩(三两味苦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芍药(二两味酸平) 大枣(二十
枚擘味甘温)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呕者。加半夏
半升。生姜三两。
虚而不实者。苦以坚之。酸以收之。黄芩芍药之苦酸。以坚敛肠胃之气。弱而不足
者。甘以补之。甘草大枣之甘。以补固肠胃之弱。



<目录>卷四\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篇名>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第六十七

属性:于黄芩汤方内。加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余根据黄芩汤法服。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湿家下后。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是邪气入里。而为下热上寒也。
此伤寒邪气传里。而为下寒上热也。胃中有邪气。使阴阳不交。阴不得升。而独治于
下。为下寒。腹中痛。阳不得降。而独治于上。为胸中热。欲呕吐。与黄连汤。升降阴
阳之气。



<目录>卷四\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篇名>黄连汤方第六十八

属性:黄连(味苦寒) 甘草(炙味甘平) 干姜(味辛热) 桂枝(去皮味辛热各三两)
人参(二两味甘温) 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擘味辛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上热者。泄之以苦。黄连之苦以降阳。下寒者。散之以辛。桂姜半夏之辛以升阴。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益胃。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
附子汤主之。
伤寒与中风家。至七八日再经之时。则邪气多在里。身必不苦疼痛。今日数多。
复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者。风湿相搏也。烦者风也。身疼不能自转侧者湿也。经曰。
风则浮虚。脉经曰。脉来涩者。为病寒湿也。不呕不渴。里无邪也。脉得浮虚而涩。身
有疼烦。知风湿但在经也。与桂枝附子汤。以散表中风湿。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桂发汗。走津液。此小便利。大便硬。为津液不足去桂加术。



<目录>卷四\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篇名>桂枝附子汤方第六十九

属性: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甘草(二两炙味甘温) 大枣(十二枚擘味甘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风在表者。散以桂枝甘草之辛甘。湿在经者。逐以附子之辛热。姜枣辛甘。行荣卫。
通津液。以和表也。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
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风则伤卫。湿流关节。风湿相搏。两邪乱经。故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
痛剧也。风胜则卫气不固。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为风在表。湿胜则水气不行。小
便不利。或身微肿。为湿外薄也。与甘草附子汤。散湿固卫气。



<目录>卷四\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篇名>甘草附子汤方第七十

属性: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味辛热) 白术(二两味甘温) 桂枝
(四两去皮味辛热)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
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者为妙。
桂枝甘草之辛甘。发散风邪而固卫。附子白术之辛甘。解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