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6克白茅根12克
生甘草3克
另用草药“羊耳朵朵尖”60克蜜炙,以大半煎汤代水煨药,余另煨作饮料频眼。
三诊:上方连进三剂,咳嗽减轻,鼻衄、痰红、呕吐均止。饮食增加,面浮目赤逐渐消退。脉细且滑,舌润有津,苔薄。病势缓解、气弱阴虚,肝脾肺经不足,续拟滋润健脾。
处方:
空沙参6克大寸冬6克 茯苓9克 川贝母4.5克(冲)
炙紫苑6克 炙冬花6克 生苡仁9克 炒杭芍6克 建莲
子9克 生甘草3克 净杷叶2片 羊耳朵朵尖30克 (用
法同前)
四诊:上方服三剂,咳止,诸症消失。脉和苔润。饮食增加。再拟滋养。处方:
苏条参9克 炒淮药9克 白茯苓9克 广百合6克生苡
仁9克 建莲子9克 小红枣7枚 大寸冬6克
注:羊耳朵朵尖即蜜蒙花尖叶。滇南本草载:“治肝经咳嗽,久咳用之良。”鲜者尤佳。
[按]侧重宣利肺气,灵活配以降逆平肝、和胃化痰、清热止血、健脾养阴。以具酸苦甘润之蜜炙羊耳朵朵尖,入肝祛风,润肺止咳,疗效显著。
乳 蛾
陈××,男,四岁,住昆明市。1948年2月。
初诊:患儿发热恶寒,咳嗽痰凝,咽干喉痛。服疏风、桂枝、双解汤丸及西药,症未减,烧热加剧,频呼喉痛,饮食不能下咽。溺短赤,大便不畅。病情急重。脉象弦、洪、浮、数,舌干黄无津。观其喉部,两侧红肿如蚕蛾大,是“乳蛾”也。并兼咳嗽.粘痰壅阻喉间,漉漉作响,呼吸迫促,音哑。系由肺胃积热,痰浊上壅,肝胆火浮,又感表那。
急针刺手太阴、阳明井穴。继用鸡翎探吐,当即吐出大量粘浊痰液。再以儿茶、冰片、麝香、硼砂、青黛、薄荷各等分研粉吹喉。内服下方:
京元参9克 细生地9克 大寸冬9克粉丹皮4.5克楚薄
荷4.5克川贝母6克大青叶3克炒积壳6克白桔梗3克
竹茹6克 桑叶6克 饶鸡金6克
每服调兑六神丸3粒。
二诊:通过上述治疗,患儿“乳蛾”及红肿消失,寒热全退,饮食增加,二便通畅。但痰少微咳,精神疲倦。此病退阴虚肺燥脾弱,续用下方调理即愈。处方:
白元参9克 大寸冬9克 京半夏6克 广桔络6克 炒杭
芍6克 白桔梗3克 生冬花6克净杷叶2片苡仁米9克
生甘草3克 白茯苓9克 白扁豆6克 楚薄荷3克(二次为
引)
[按]此症颇急,而数法中的,一诊知病,二诊旋瘳。
风热湿毒发疹
欧阳××,男,四岁。
初诊。患儿系余之外孙,名小虹,平素脾虚湿重,喜食鱼虾香甜。1963年春,时年四岁,全身发疹,新起如米粒,色白微痒.随后变红,痒痛加剧。又感风邪,发热,咳嗽,大便干燥,小便短黄。不思食,喜冷饮,继而疹粒弥增,大如黄豆,昼夜搔痒,不能制止。脉象浮弦,舌红、少苔。此属风热夹湿外窜肌肤,发为湿疹。治以疏风祛湿,清凉扫毒,方拟扁鹊三豆饮加减:
红饭豆9克(冲) 绿小豆9克(冲) 黑小豆9克(冲)
炒荆芥3克 绣防风6克 吴白芷6克 冬桑叶9克 焦山
楂6克 鸡内金1枚(炒) 芦苇根9克金银花6克广连
翘6克
上方服二剂,烧热减退,溺短黄,泡疹未再现,痒痛稍减。脉弦数有力,舌质红。此风热湿毒未净,原方加减再服。处方:
红饭豆9克(冲) 绿小豆9克(冲) 黑小豆9克(冲)
金银花6克 广连翘6克 赤芍药6克 吴白芷6克 炒黄
芩3克 大蝉蜕3克地肤子3克紫地丁3克生甘草3克
上方服三剂后,泡疹渐干,搔痒渐止。舌转淡红,脉细微弦。续以健脾除湿,疏风凉血扫毒之剂调理。处方:
细生地9克 粉丹皮3克 炒淮药9克 白茯苓9克 金银
花4.5克 广连翘4.5克 生苡仁9克 红饭豆9克(冲) 绿
小豆9克(冲) 赤芍药6克 老丝瓜6克 生甘草3克
[按]湿热蕴积,当春令生发之机,兼感风邪,而致此疾。昆明小儿多染之,俗称“昆明疹”。治疗此证,常以扁鹊三豆饮为主,并根据惠儿体质强弱,应用清疏、宣化、扫毒、健脾、凉血、清络、育阴等法,临床颇有效验。

杂 病
胃脘痈
刘××,男,三十五岁,住昆明市卫家巷。1937年秋,患者邀余往诊。据云:病饮症已年余,屡经中西医药治疗无效,骨瘦如柴。脉象弦滑而数,舌苔薄黄微腻。开衣视之,胸下隆起如鼓革,扪之不痛。低热,气促,时发干呕。溺短赤,大便数日一行。余反复思考:是否由于伤寒结胸失治,迁延日久,形成此症,不然何以如此形状?乃贸然投以十枣汤方。即返回询父荫轩公。父云:“此虽属十枣汤症,但日久,正气必虚,恐病不受药,引起其它变证,可遵仲景法,嘱病家将芫花等药改制散剂。用枣汤送服为妥”。余急复往患者家中,告其家属改用此法。处方:
芫花9克 甘遂9克 大戟9克 上三味研为细末,用大
枣十枚煎汤送服,每次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