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大柴胡下之。无以脉诊,以平为期,与其疟痢等证,亦时疫也,照常法例
治之。
按∶此辨伤寒伤暑,最为吃紧,广度慈航,一披卷而了然者,当熟读精思,方得其解,斟酌用之,方得其妙。



<目录>卷中\古今名医暑证汇论

<篇名>辨风温

属性:论曰∶风温尺寸俱浮,素伤于风,因而伤热,风与热搏,即为风温。其外证四肢不收,身热自汗,头疼喘息,发渴

睡,或体重不仁,慎勿发汗,汗之则谵语烦躁,目无精彩,病在少阴厥阴二经,葳蕤汤、人参败毒散、小柴胡汤
选用。
按∶温病外证,四肢不收等恶证,乃温病之极重者,轻则为温,重则为风温,乃病名也。朱南阳曾道及之,若谓素

于风,因而伤热,风与热搏,即为风温者,非确论也。谓不可发汗,乃调温之诀。
霖按∶陶氏极力辩论温暑,而于阴阳伏气,懵然不知,且将《难经》所载 厉杂气之温病,(古无瘟字,温即瘟也。)
拉杂是瘟温不分,无怪乎
执柴葛、解肌、人参、败毒数方,贻误后学也。



<目录>卷中\古今名医暑证汇论

<篇名>虞花溪・《医学正传》论暑

属性:《内经》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洁古又曰∶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中暑者阴证
,中热者阳证。仲景《伤寒论》中一证曰中 ,即暑也。脉虚而微弱,烦渴引饮,体热自汗,此盖得劳役体虚,
而暑邪干卫之候,是宜东垣清暑益气汤等补益之剂,治之而愈。一证曰热病,即中热也。脉洪而紧盛,头疼身热,
口燥心烦,此盖得之于冬感寒邪,郁积至夏而发,而挟暑而成大热之候,是宜黄连、白虎、解毒等汤清凉之剂,
调之而愈。曰中暑者,阴症内伤之为病也。曰中热者,恐亦外感之为病也。曰阴曰阳,岂不于斯而明辨之乎?学人
宜再思之。
按∶暑热一气也。感暑而病热,原不可分为二气,中与伤有轻重之别。丹溪有冒中伤三名,细思总为伤暑,其
极重者则称中耳,冒不必言也,已有专辨伤寒证,分有阴阳,暑证属火,多发扬激烈之状,总谓之阳,似无所为阴
者,惟其感深,日久骤发,而沉昏不省人事,闭目息微,此类似阴,其实火极气结,痰盛气闭,脏腑不通,咽喉嗌塞
使然,乃阳胜非阴也。阴证阳证,尚不可分,况以暑与热分之,益不达矣。
霖按∶此辟花溪以暑热分阴阳是矣。而谓暑为火极之证,与热不分,然则以六和汤为治暑主方,火热之证,果宜
浓朴、砂仁、藿香、半夏诸燥热之品乎?自相矛盾,亦不思甚矣。总因不明阴阳互根之义,故开口便错,近世王孟
英泥执暑为火邪,而不兼湿,亦由不读《内经》,剿袭一家之说,率尔操觚也。



<目录>卷中\古今名医暑证汇论

<篇名>李文清・《医学入门》论暑

属性:暑病身热自汗,口渴面垢而已,余证皆后传变,或兼内伤,必先问其人素虚胃弱,或大病大劳后,纵暑中伤者,
宜清暑益气,素强盛壮实,无虚损病者,宜祛暑和中,自袭暑气而言曰中暑,自被日逼而言曰中 ,然暑初入,
自口鼻牙颊,达于心主胞络,以火从火,故古法治暑,取冷水灌溉勿咽。
即暑 证,但以手足搐搦为风,手足逆冷为厥,厥与伤寒热厥义同,黄连香薷饮。暑风乃劳役内动五脏之火,与
外火交炽,则金衰木旺生风,香薷饮加羌活六和汤,合消风散。素有痰饮,因暑触动痰热生风者,六和汤合星香
散。



<目录>卷中\古今名医暑证汇论

<篇名>救痰壅法

属性:暑毒痰火,窒塞胸中,量体虚实吐之,火郁发之之义也。如痰喘气急痞寒,入药不得者,急煎六和汤,调麝二厘服。



<目录>卷中\古今名医暑证汇论

<篇名>救绞肠痧法并干霍乱

属性:绞肠痧腹痛不可忍,或连心痛,展转在地,手足亦冷,乃肠绞缩在腹,须臾能死。用热汤调盐一两,灌入即安,或
再用陈艾、陈樟木、陈壁土各等分,水煎连进三四服。



<目录>卷中\古今名医暑证汇论

<篇名>救途中热倒法

属性:若道途卒倒,汤药不便,恐气脱难治,急扶阴凉处,不可卧湿冷地,掬道上热土放脐上,拨开作窍,令人尿与其中,
待求生姜或蒜嚼,以热汤或童便送下,外用布蘸。
按∶入门一书,虽系时出,中间亦颇详细,故录其数条以备览,暑 一气也,若中暑中 之分则强矣。



<目录>卷中\古今名医暑证汇论

<篇名>王宇泰・《证治准绳》论暑

属性:论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