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大,按之则痛,食入不安。凡痞结之处,必有阳火郁伏于中,故见烦躁口干心热等证。宜以苦辛寒药,清之开之。然非易事也。

  川连 枳实 香附 川芎 神曲 茯苓 青皮 赤芍

  诒按:胁块有形益大,则营络必窒,似宜荣通乃效。

  邓评:凡积块系时久体虚者,极难奏绩。

  方药稳切,再参用金铃子散可也。

  孙评:似可参入归须、金铃子散之类。

  大腹右有形为聚,脉大,食入即作胀,治在六腑。

  白术 茯苓 广皮 生香附汁 三棱 厚朴 草果 山楂

  诒按:方以疏通气分为主。

  邓评:既云脉大,何不加川连、枳实?

  心下高突,延及左胁有形,渐加腹胀。思正月暴寒,口鼻吸受冷气,入胃络膜原,清阳不用,浊阴凝阻,胃气重伤,有单腹之累,殊非小恙。

  厚朴 草果 半夏 千姜 茯苓 荜拨

  另苏合香丸一粒化服。

  诒按:寒邪闭于营络,放用温通,方中可加桂枝尖。

  邓评;高突有形,似宜兼通营络。

  肿 胀 门

  脉迟胃冷,腹胀,气攻胸胁,恶心少食泄泻。宜振脾胃之阳。

  干姜 益智仁 半夏 厚朴 神曲 槟榔 川椒 茯苓

  诒按:此温中调气法也。

  邓评:此缘中寒木郁,于温中方内,宜增白芍、金铃子、木瓜以平调其肝木。再槟榔一味,不识何所取用。

  孙评;因恶心泄泻,故认定中宫着想。

  命门阳衰,脾失温养,不克健运,食入辄胀,法当温补下焦。

  肾气丸去桂 加沉香 椒目

  诒按:此补火生土之法。

  邓评书此单腹之渐也,丸方加减可法。

  湿热内陷太阴而成胀。

  茅术 川柏 厚朴 陈皮 桑皮 木通 泽泻 大腹皮 草果仁

  诒按:此专治脾土湿热,古方小温中丸亦可服。

  邓评:此症苔必腻浊,溺必短少,系湿热实症,故用斯法。

  孙评:湿中生热,故术、柏并用。

  脉微迟,左胁宿痞,腹渐胀大,便溏溺少。此是浊阴上攻,当与通阳。

  熟附子 远志 椒目 小茴香 泽泻 茯苓

  诒按:此温通治胀之正法。

  邓评:此乃中虚湿热,兼有肝气内乘,方内附子易干姜为稳;远志不知从何取义?拟增白术、金铃子、青皮。

  脾气本弱,而更受木克,克则益弱矣,由是脾健失职,食入不消,遂生胀满;脾愈弱则肝愈强,时时攻逆,上下有声。半载之疾,年逾六旬,非旦夕可图也。

  人参 茯苓 川楝子 楂核 甘草 木瓜 白芍 吴萸 橘核

  诒按:此肝脾两治,而偏重于肝者,以其不特胀满,而兼有攻逆之证也。

  邓评:案语辨理明晰,方意虚实兼到。

  孙评:宜微佐气分之药,如厚朴、广皮之类。

  脉弦中满,病在肝脾。

  人参 吴萸 木瓜 厚朴 广皮 半夏

  诒按:此肝牌两治之正法。立方精简可法。

  邓评:脉弦者,人参不如白木为妥善。

  右关独大而搏指,知病在中焦,饮食不化,痞闷时痛,积年不愈,喉间自觉热气上冲,口干作苦,舌苔白燥。此脾家积热郁湿。当以泻黄法治之。

  茅术 葛根 茯苓 石膏 藿香 木香

  诒按:此痞满门中不常见之证,存之以备一格。

  邓评:右关独大,是亦有肝木之火乘于中上也,盖不独积热使然。方法背谬,惟石膏究属不及川连为合度。

  孙评:舌苔白燥,故用泻黄;若舌苔厚燥、便闭,可用承气。

  脉证合参,乃气结在上,津不运行,蒸变浊痰,由无形渐变有形。徐之才谓轻可去实,非胶固阴药所宜。

  白蔻 薏仁 杏仁 厚朴 枇杷叶汁 绛香汁

  诒按:此方具有轻,清、灵三字之妙。

  邓评:此病滋补阴药必已误服多矣,故立论如是。

  劳郁交伤,营卫不和,胸中满痛,时有寒热。与六淫外感不同。治宜和养气血。

  逍遥散

  诒按:再增枳、朴等宽中之品,则更周到矣。

  邓评:病虽非外感,而肝经亦有伏邪郁火。方法颇合,再增枳、朴理气,则更善矢。

  孙评:因有寒热,故用柴胡。

  脾以健运为职,心下痞不能食,食则满闷,脾失其职矣。但健运之品,迂缓无功,宜以补泻升降法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