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扰,犹未已也,谁能必其血之不复来耶。谨按古法,中虚血脱之证,从无独任血药之理。而疟病经久,亦必固其中气。兹拟理中一法,止血在是,止疟亦在是,惟高明裁之。

  人参 白术 炮姜 炙草

  诒按:识见老确,议论精切。所立理中一法,诚属血脱益气,固中止血之要药。惟愚意所欲商者,疟来而上下血溢,必因疟疾之热,扰及血络而然。于理中法内,参用安营清络之意,似乎更为周到。且标本兼顾,于立方正意,亦不相刺谬也。

  邓评:柳师所评极是。拟加川连、归身之属,至丹皮炭、荆芥炭亦可权宜辅用。

  孙评:邪扰未已,则柳氏亦甚合派。安营清络,如丹皮、白芍之类。

  三疟,是邪伏阴分而发,非和解可愈。久发不止,补剂必兼升阳,引伏邪至阳分乃愈。

  人参 归身 鹿角胶 杞子 鹿茸 附子 茯苓 沙苑

  诒按:阴疟本有此法,而不能概用此法,须相题为之。

  邓评:得元有精滑之症乎。然脉必缓小者为宜,即见数象,亦必无力。

  孙评:必须疟发于夜,寒重热轻,且腰软足痿等症,方可用此。

  三阴疟多有邪伏不解者,痰凝不化者,邪滞血络者,中下两伤者,阳气大伤,阴寒内侵者,治法多端,故云须相题为之。

  疟病方已,遂得脾约,脾约未已,又增厥疼。心腹时满时减,或得身热汗出,则疼满立止。明系疟邪内陷于太阴阳明之间,是必邪气仍从少阳外达,则不治疼而疼自止,不治胀而胀自消矣。

  诒按:论病已得要领,惜方佚未见。

  邓评:拟用小柴胡合二陈、枳术,并参金铃子散。

  疟后,胁下积癖作疼,夜热口干溺赤。阴虚邪伏。宜鳖甲煎。

  鳖甲 白芍 青皮 丹皮 首乌 柴胡 知母 炙草

  诒按:此邪伏阴分之治法。 当归亦可加入;

  邓评:此与三一案宜升阳者,不啻霄壤之殊。

  疟后,胁下积痞不消,下连少腹作胀。此肝邪也。当以法疏利之。

  人参 柴胡 青皮 桃仁 茯苓 半夏 甘草 牡蛎 黄芩 生姜

  诒按:此小柴胡法也。加青皮以疏肝,桃仁以和瘀,牡蛎以软坚,用意可云周到。惟少腹作胀,乃肝邪下陷之证。若再加川栋子、归尾、延胡,似更完密。

  邓评:疟母以此法缓消,极称妥善。想其不用仲圣之鳖甲煎丸者,良以中虚作张故也。再合金铃子散亦未尝不可。

  疟止复发,汗多作呕,中气虚逆,宜益阳明。

  半夏 茯苓 广皮 人参 石斛 芦根 姜汁

  邓评:观其方意,胃中必多痰热。

  再诊:寒热已止,汗呕并减。宜和养营卫。

  人参 桂枝 石斛 广皮 归身 炙草 麦冬 白芍

  诒按:此膏梁虚体治法,两方俱清稳熨帖。

  邓评:痰热已退,营卫益觉其虚,故转方专养营卫。

  黄 疸 门

  面黑目黄,脉数而微,足寒至膝,皮肤爪甲不仁。其病深入少阴,而其邪则仍白酒湿得之及女劳也。

  肾气丸

  诒按:此证载在《金匮》,近于《爱庐医案》中,见一方甚佳。此病兼有瘀血,不但湿也。 肾气丸能否见效,尚未可定。

  邓评:此病肾阳固虚,营卫自乏,而湿热瘀血亦必相兼。此方似嫌专顾其虚,未能祛邪。

  孙评:疸有瘀血黑者,理可相通,又增一解。

  面目身体悉黄,而中无痞闷,小便自利。此仲景所谓虚黄也。即以仲景法治之。

  桂枝 黄芪 白芍 茯苓 生姜 炙草 大枣

  诒按:案明药当。

  邓评:如此认证,便觉了无疑义。引用古方,亦自确切不泛。

  孙评:仲景法,黄芪建中汤。

  湿停热聚,上逆则咽嗌不利,外见则身目为黄,下注则溺赤而痛。

  茵陈 厚朴 豆豉 木通 猪苓 橘红 茯苓 黑栀

  诒按:论病能一线穿成,用药自丝丝入筘。

  又按:咽嗌不利,可加桔梗,前胡之类。

  邓评:此湿热蒸淫,阳黄也。方却轻灵无弊。

  痹 气 门

  胸背为阳之分,痹着不通,当通其阳,盖阳不外行而郁于中,则内反热而外反寒。通阳必以辛温,而辛温又碍于脏气,拟辛润通肺以代之。

  紫菀三两煎汤眼 诒按:此巧法也。特未知效否若何?

  邓评:此似《金匮》所论之胸痹证,瓜萎薤白半夏之属,能通阳而不碍脏气,屏除不用,何以故耶?或者独任此味,曾已试验。

  湿邪郁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