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浴之,实时完复矣。其有大寒冻其面或耳,
若见火汤,必脱皮成疮,须先以凉水浴之,少时即温手熨烙,必能完复,此凉而行之,能除
大寒,一也。大寒之气,必令母实,乃地道左迁入肺,逆行于天,以凉药投之,使天道右迁
而顺行,诸病得天令行而必愈,二也。况大寒在外,则大热伏于九地,人身之内,乃三焦、
包络,天真之气所居之根蒂也,热伏于中,原气必伤,人身原气乃胃也,以凉药和之,使原
气充足而不伤,三也。经曰∶恶寒战栗者,皆属于热。又曰∶战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恶
寒者,虽当炎月,若遇风雨重绵在身,仍觉凛凛战栗,如丧神守,恶寒之至也。《原病式》
曰∶病证热而反觉身寒,此为病热,实非寒也。或曰∶往往见服热药而愈者,何也?病热之
人,其气炎上,郁为痰饮,抑遏清道,阴气不升,病热犹甚,积痰得热亦为暂退,热势助邪
,其病益深。或曰∶寒势如此,谁敢以寒药投之?投之是杀之也。予曰∶古人遇战栗之证,
有以大承气汤下燥屎而愈者,则恶寒战栗,明系热证,但有虚实之分耳。
经曰∶阴虚则发热,夫阳在外为阴之卫,阴在内为阳之守。精神外驰,嗜欲无节,阴气
耗散,阳无所附,遂致浮散于肌表之间而发热,实非是热,当作阴虚治之,而用补阴之法可也。
或曰∶伤寒发热,俱系邪气何耶?予曰∶伤寒热邪,自外而入;阴虚发热,自内而出也。火
郁之热,当看热在何经,轻者可降,重者随其性而升之。
实火可降,小便降火甚速,补阴则火亦自降,用炒黄柏、生地黄之属。
虚火可补,参、术之类,甘以缓之也。凡气有余便是火,急甚者缓之,生甘草缓之之药
火盛不可骤用寒凉,必兼温以散之。左金丸治火,川连六两,佐以吴茱萸一两。
阴虚火动者,不治。
\x验案\x
丹溪治色白妇人恶寒,用八珍汤去川芎,加炒黄柏,治之反剧,知其病热深而无反佐之
过也。仍用前药炒熟,与之而愈。治热以寒,借火之力,温而行之也。
一人寒热,盗汗,倦怠,食少,六脉俱弦,尺大于寸,心部更虚。曰∶此肝之脾胃虚也
,胃气不能到肝,则肝木挟邪上克脾土,故肝强而脉弦,弦者减也,减者中和之气少也,此虚在
脾,脾当扶也。然扶脾不制木,无益也。而木中又有虚实之分,凡阴之长生,即阳之死位;
阳之长生,即阴之死位。胆为甲木,长生在亥,则肝为乙木而死于亥。故其虚在木之阴,而
实在木之阳,则知气有余而血不足矣。心主血,故心脉虚,血不足则阳陷,故尺脉大,法当
理脾、和血、平肝,而寒热自止矣。



<目录>卷六

<篇名>辨内外伤

属性:伤风鼻气出粗,合口不开,肺气通于天也。伤食口无味,涎不纳,鼻息气匀,脾气通于
地也。外伤一身尽热,知先太阳也,从外而之内者,先无形也。内伤手足不和,两胁俱热,知先
少阳也,从内而之外者,先有形也。内外俱伤,人迎、气口俱盛,或举按皆实大,表发热而
恶寒,腹不和而口无津液,此内外两伤。凡诊必扪手心、手背,手心热是内伤,手背热是外
伤。外伤寒热往来,积邪在半表半里;内伤寒热,系气血两虚。盖气虚则寒,血虚则热。一
云脾虚则热,胃虚则寒。脾胃者,气血之原也。



<目录>卷六

<篇名>内伤

属性:外感、内伤,病之关键,于此昧焉,何足言医?夫外感张仲景言之详矣,内伤李东垣言
之详矣,至于内伤夹外感,未有言之者也。矧外感风寒则身热,鼻塞声重,左手脉洪盛,有余之
证,当发不当补。内伤喜怒、饥饱劳碌,则身微热,口苦,右手脉洪盛,乃不足之证,当补
不当发。至于内伤夹外感之证,又当补发兼施,辨之不可不详,施治不可不当也。如内伤夹
外感者,于补中益气汤中,春加川芎、防风、荆芥、柴胡、紫苏;夏加干葛、石膏、薄荷、
甘草、升麻、柴胡之类;秋加苍术、防风、荆芥之类;冬加麻黄、桂枝、炮姜、附子之类。
两手脉俱洪盛,而身热、鼻塞、口苦俱见者是也。如内伤夹热、夹郁而发者,则于补中益气
汤内加火郁汤之类。其人平素心胸瞀闷、手足发热、小便赤,脉沉数、洪数,身热者是也。
如内伤夹痰者,则于补中益气汤内加半夏、竹沥、姜汁之类。其人肥白、喘满、吐痰,脉沉
滑、洪滑者是也。夫外感、内伤不同,发表、补中有异,岂可妄施治法哉!
东垣论饮食劳倦为不足之证,治用补中益气汤。王履道又论不足之中,当分别饮食伤为
有余,劳倦伤为不足。若人伤饮食而留积不化,以致宿积郁热发于外,此为有余之证,用枳术丸
等方消导;若人伤饥失饱,致损脾胃,非有积滞,则当用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