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施治,不可因循。盖补泻二字,
寒热从之,医中之秘,的在于斯。泻法先缓而后急,不及可再攻,太过恐难复旧。然亦不可
确然竟以攻下为长策。盖商鞅治国之法,原非治平之正道也。(有余之证宜霸,不宜王法,
当下不可因循而失,或不当下而下之,祸不旋踵。又云∶补则补其不足,泻则泻其有余,脉
有虚实,证以明之。钱本有此一段,而草庐本无之,今附录于后。)



<目录>卷三\二十六字符机

<篇名>提

属性:气虚下陷因何故?劳损伤神理必然,闭脱两般要所据,全凭提固法相兼。胃气在中,肾
气在下,二气相接,周流营运不息,何病之有?一或有伤而气虚下陷之病生矣。故肝肾之阴不能
升,心肺之火不能降,则有闭结之患。(张东扶曰∶肝肾之阴不升,则上燥,心肺之火不降
,则下寒。)须先行通知,兼以升提。如或不效,即宜温补真阳,其气自然通达。又如妇人
血崩,下气虚脱而患泄泄者,皆宜峻补兼提。经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
孤危。盖天地人一也,而生生化化,莫不由此一气之升降。所以提则春气生发而元气营运也



<目录>卷三\二十六字符机

<篇名>越

属性:食塞胃中气不调,越因越用法为高,若然反出因无火,温补中宫积自消。凡饮食不匀,
有伤
升降,心下泛泛然,或兼恼怒,则郁闷难舒,一吐即愈。皆越因越用之法也。若食入反出,
王太仆云∶是无火也。内必兼寒兼积,法宜温补中宫,用理中汤去甘草,加乌梅、生姜、消
痰之药。(钱本多枳壳一味。)此则越法之内,而兼调中之意者也。



<目录>卷三\二十六字符机

<篇名>应

属性:治法中间有四应,四应得法可回生,汗温吐下应无失,失却相应命不存。治病之法有四
,汗、温、吐、下,乃医家之准绳也。应汗不汗,失也;汗之不汗,天气不通矣。应温不温,失
也;温之不温,阳气脱矣。(王胥山曰∶虚不受补也。)应吐不吐,失也;吐之不吐,胃气竭
矣。应下不下,失也;下之不下,地道不行矣。凡用汗、温、吐、下之药而病仍不应,俱死
兆也。故曰∶顺之则生,逆之则死。



<目录>卷三\二十六字符机

<篇名>验

属性:医家临证要分明,察色观识死生,腹痛按知虚与实,还凭验舌听声音。诸证先观形色,
次察声音。经云∶色之与脉,当相参应。五色有四季之分,惟土为正色,色中见黄,脉中见缓,
乃为有胃气。黄为土色,土位中央、五色之中,稍带微黄,方为佳色。色不可红,色纯红者
,真脏色见也,见则死矣。(王胥山曰∶色纯红者,乃阳气外越之征,故见则必死。真脏色见
者亦必死,然真脏色青、黄、白、黑皆有之,不仅红色一种。)故真脏色不见,知其尚非死
征。若脉气带缓,面色带黄,知其胃气未败,未必死也。目者,一身之精华所萃,色藏于内
而发见于外,有神则精明光彩,黑白如常;实则阳光灿烂,虚则阴翳朦胧,若失其神,则昏
昧不明,远近不辨。再察其脉神,存否如何?或两神俱失,决死无疑矣。舌者,心之苗也,
红为热,白苔为寒,色紫者,心火亢极而实热也。再察其脉,果系有余,法宜急下之。舌黑
色者,热极而无生意也。色黄兼下利,而唇口碎裂,是为水涸,非实热,乃假热也。由肾之
真阳虚极不能化生津液,理宜大剂温补,稍带甘寒,使金水相生,则燥解而生可回。若用纯
凉,反泻真阳,其死决矣。又凡舌短兼囊缩,脉有力为热,脉虚为寒,则死无惑焉。声音从
丹田中出,其音嘹亮,则有神矣。若含糊声嘶者,痰火盛也;前重后轻者虚也;前轻后重者
实也;出言骂詈,其声雄壮者,胃热也;病重失音,死证也;病患不语,虚之甚也,能语则
病方愈;谵语郑声,及呻吟者,皆阴虚中不守,非佳兆也。诊其脉,有神可生,无神者死。
喘息者痰也,治当清金降火。如不效,据脉审因,宜从温补,肾温火降,喘必缓矣。(若兼
外感,亦应发散。)按腹之法,所以验虚实也。按之不痛者虚也,诊其脉果不足,身虽发热
,理宜温补;按之痛者实也,脉果有力,宜急下之,方愈。
人之天庭倾倒,死证也。盖天庭为阳,阳不升,则阴不生;有形之体属阴,阴不生,则
形亦坏不存,故知其为死证无疑矣。
诗曰∶行医不识气,治法将何据?堪笑道中人,未有知音处。见痰莫治痰,见热莫攻热
,喘生休耗气,见血不清血,无汗勿发汗,遗精莫补涩。明得个中机,便是医中杰。



<目录>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