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阴经空乏。
岂但营卫造偏之寒热而已。故温脾胃。及露姜治中宫营虚。但畏寒不知热。为
牝疟。盖牝为阴。身体重着。亦是阴象。此辛甘理阳。鹿茸自督脉以煦提。非比姜
附但走气分之刚暴。驱邪益虚。却在营分。难经曰阳维脉。为病发寒热也。
鹿茸 鹿角霜 人参 当归 浔桂 茯苓 炙草
暑伤气分。上焦先受。河间法至精至妙。后医未读其书。焉能治病臻效。邪
深则疟来日迟。气结必胸中混闷如痞。无形之热。渐蒸有形之痰。此消导发散。
都是劫津。无能去邪矣。
石膏 杏仁 半夏 浓朴 知母 竹叶
脉沉舌白呃忒。时时烦躁。向系阳虚痰饮。疟发三次即止。此邪窒不能宣
越。并非邪去病解。今已变病阴冱。痰浊阻塞于中。致上下气机。不相维续。症势
险笃。舍通阳一法。无方可拟。必得中阳流运。疟症复作。庶有愈机。
淡附子 生草果仁 生白芍 茯苓 生浓朴 姜汁
伏暑冒凉。发疟。以羌防苏葱辛温大汗。汗多卫阳大伤。胃津亦被劫干。致
渴饮。心烦。无寐。诊脉左弱右促目微黄。嗜酒必中虚谷少。易于聚湿蕴热。勿谓
阳伤骤补。仿内经辛散太过。当食甘以缓之。
大麦仁 炙草 炒麦冬 生白芍 茯神 南枣
疟邪田四末以扰中。皆阳明厥阴界域。阳明衰。则厥阴来乘。津液少。斯内
风必动。昔贤以疟属气虚。本是湿痰败血。今戌亥频热。行走淋汗。显然液虚阳
动风生。脂液不得灌溉肢末。非湿痰气分之恙。
冬桑叶 熟首乌 黑芝麻 柏子仁 茯神 当归 杞子 菊花炭 蜜丸
疟已复疟。溺浊淋痛。稚年脾疟。食物不慎。色黄。腹膨。有滞。脾胃愈衰。东垣
云。中气不足。溲便为变。初秋交冬。迭加反复。久则五疳痨瘵。当慎于食物。令脾
胃气灵可效。宗脾胃论升降疏补法。
人参 茯苓 炙草 广皮 使君子 神曲 楂肉 麦芽 泽泻
闽产阳气偏泄。今年久热伤元。初疟发散。不能去病。便是再劫胃阳。致邪
入厥阴。昏冒大汗。思肝肾同属下焦。厥阳挟内风冒厥。吐涎沫胶痰。阳明胃中。
以寒热戕扰。空虚若谷。风自内生。阅医药不分经辨症。但以称虚道实。宜乎鲜
有厥效。但用仲景安胃泄肝一法。
人参 川椒 乌梅 附子 干姜 桂枝 川连 生牡蛎 生白芍
舌白不大渴。寒战后热。神躁欲昏。而心胸饱闷更甚。疟系客邪。先由四肢
以扰中宫。痰涎呕逆。显是肺胃体虚。邪聚闭塞不通。故神昏烦躁。郁蒸汗泄。得
以暂解。营卫之邪未清。寒热漫延无已。此和补未必中窍。按经设法为宜。
白蔻仁 大杏仁 焦半夏 姜汁 黄芩 淡竹叶
脉微弱而细。鼻准独明。昼日形冷汗泄。不饥少纳。脘腹常痞。泄气自舒。此
阳气失护卫。而寒栗汗出。阳失鼓运。而脾胃气钝。前进养营。亦主中宫。想因血
药柔 。阳不骤苏。初进甚投。接用则力疲矣。询其不喜饮汤。舌颇明润。非邪结
客热之比。议用理中汤法。专以脾胃阳气是理。不独治病。兼可转运日前之药
昔贤以疟称为脾寒。重培生阳。使中州默运。实治法之要旨。
人参 生芍 白术 附子 茯苓 干姜
疟有十二经。然不离少阳厥阴。此论客邪之伤。若挟怫郁嗔怒。致厥阳肝
气横逆。其势必锐。经言肝脉贯膈入胃。上循喉咙。而疟邪亦由四末扰中。故不
饥不食。胃受困也。夫治病先分气血。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
久病必瘀闭。香燥破血。凝滞滋血。皆是症之禁忌也。切宜凛之。
青蒿 生鳖甲 炒桃仁 当归尾 郁金 橘红 茯苓
疟后耳窍流脓。是窍闭失聪。留邪与气血。混为扭结。七八年之久。清散不
能速效。当忌荤酒浊味。卧时服茶调散一钱。患耳中。以甘遂削尖。插入耳内。衔
甘草半寸许。两年前晨泄。食入呕吐。此非有年体质之脾肾虚泻。可以二神四
神治也。盖幼冲阳虚。百中仅一耳。今泻泄仍然。寒热咳嗽失血。月事不来。脉得
弦数。形色消夺。全是冲年阴不生长。劳怯大着。无见病治病之理。保其胃口。以
冀经通。务以情怀开爽为要。勿恃医药却病。
熟地炭 炒当归 炙甘草 炒白芍 淡黄芩 乌梅肉 黑楂肉



<目录>

<篇名>痢

属性:痢将两月。目微黄。舌白口干唇燥赤。腹满。按之软。竟日小便不通。病者自
述肛门窒塞。努挣不已。仅得迸出粘积点滴。若有稀粪。自必倾肠而多。思夏秋
间暑湿内着为痢。轩岐称曰滞下。谓滞着气血。不独食滞一因。凡六腑属阳。以
通为用。五脏为阴。藏蓄为体。先泻后痢。脾传肾则逆。即土克水意。然必究其何
以传克之由。盖伏邪垢滞。从中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