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难(误列五十二难)曰。腑脏发病。根本等不。然。不等也。其不等奈何。然。脏病
者。止而不移。其病不离其处。腑病者。仿佛贲响。上下行流。居处无常。故以此知脏腑根本不同也。
此问脏腑发病。根本等否者。乃言发积聚之源。以起下章之意也。根本者。积有根本也。不等者。聚
无根本也。止而不移。不离其处者。言积有根本。故不离而不移也。仿佛贲响。上下行流者。言
聚无根本。故贲响而行流也。
五十五难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
动。气之
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
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谓之积。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
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此章言积聚之源。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此发明积有常处也。上下无所留止。其痛
无常处。此发明聚无根本也。经谓气之所积曰积。气之所聚曰聚。愚又补其意曰。兼乎血而阴
气凝积为积。纯乎气而阳气结聚为聚。
(误列十八难末节)人病有沉滞久积聚。可切脉而知之耶
。然。诊病在右胁有积气。得肺脉结脉。结甚则积甚。结微则积微。诊不得肺脉。而右胁有积气
者。何也。然。肺脉虽不见。右手脉沉伏。其外痼疾同法耶。将异也。然。结者。脉来去时一止
。无常数。名曰结也。伏者。脉行筋下也。浮者。脉在肉上行也。左右表里。法皆如此。假令脉
结伏者。内无积聚。脉浮结者。外无痼疾。有积聚。脉不结伏。有痼疾。脉不浮结。为脉不
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也。
此承上文言积聚之脉。如右胁有积聚。应当右寸肺部得结脉。结之微甚。可以推积之微甚也。
肺脉虽不见者。言肺部之结脉虽不见。然肺部必见沉伏之脉也。若外有痼疾。脉必浮结。内有积
聚。脉必伏结。至论积疾五脏俱有。则肝心脾肾之脉。亦此法推之。故曰左右表里法皆如此。至脉不应病。病不
应脉。此脏败而气不应也。所以必死。痼疾者。如瘿瘤疮 皆是也。
五十六难曰。五脏之积。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然。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
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 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传肝。肝当
传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
日得之。
此章言五脏积之所起。亦由五邪相传而成也。积有常处。故有定名。聚无常处。故无名可定
也。此言肺病传肝。肝当传脾。脾土适王于季夏之土令。故力能拒而不受。则邪当复返于肺。但
脾土得令而旺。肺金亦得土之生气而亦能拒邪。故曰不肯受也。邪因无道可行。故仍结于肝而成
积矣。越人形容成积之理。可谓曲尽。乃见虚处受邪。旺处不容。今人治积以攻为务。大失经旨
。良可叹也。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以秋庚辛日得之。
何以言之。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秋适王。王者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
积。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肺金得秋金之王令。而能拒邪。肾水亦得秋金之生气。而亦能拒也。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胆。饮食不为肌肤。以冬壬癸
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王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
留结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
肾水旺于冬水之令。而能拒邪。肝木亦得水之生气。而亦能拒也。
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以春甲乙日得
之。何以言之。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
为积。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
肝木旺于春木之令。而能拒邪。心火亦得木之生气。而亦能拒也。
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以
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
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贲豚以夏丙丁日得之。
心火旺于夏火之令。而能拒邪。脾土亦得火之生气。而亦能拒也。
此是五积之要法也。
此总结上文推其积之所自。而可以会悟治之之法矣。其法维何。经曰。治病必求于本也。不
列六腑之聚。无定名故也。
五十七难曰。泄凡有几。皆有名不。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
肠泄。有大瘕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