乎清平淡渗,如五苓散、竹叶汤之类,则无颠覆之凶,而有中行之吉。用此而不奏效者,又当
察其始病与既病先后之虚实而治之,效斯得矣。



<目录>卷之四十七\虚烦门

<篇名>治法

属性:治烦躁病,用清药不效,必究其未病者,多是邪气相干,要分表里汗下。若病后心烦,多是
虚证,宜人参竹茹汤、酸枣仁汤之属。已兼吐汗下者,有补阳益阴,退阴复阳之法,当于伤寒
门烦躁证内求之,万无一失。
发热下利,手足厥逆,躁而不得卧者,五苓散治之。不效者,必死。



<目录>卷之四十七\虚烦门

<篇名>治法

属性:虚烦之证,虽属于肾水竭,而心火盛。或因寒邪据体,或因误治无端,或因烦劳过损,
或因久病不愈,其类不一。要皆耗伤真元,而虚火炎上。故烦热发于心,而躁热根于肾;烦者
躁所起,躁者烦所生。
厥冷脉沉,反生烦渴者何也?内伤元气,外感寒邪。故寒邪入脏,伏于至阴,邪气相持,从
善所化,津液枯涸,故六脉沉迟,口苦舌干,反生烦渴,治宜干姜、附子之剂,复阴回阳。苟荣
卫失调,亢烦复起,有症相似,而脉沉数,大便秘结,治宜三承气汤下之。如大患之后,厥冷
烦躁过甚,六脉无应,医难治之。有表邪失治,变生虚烦何也?先因寒邪所折,汗未能周,妄行
攻治,致其蓄热上升,而成烦渴之证,宜以冲和汤和肌开表,次用消烦之剂,随证治之。有汗下
后大烦渴何也?表虚为寒所折,本当和解,反过汗下,故六脉洪数,表里俱热,而不恶寒,腠理
开疏,汗泄不已,津液衰少,烦渴过甚,宜以竹叶石膏汤,或栀子升麻汤、人参白虎汤,
选而用之。
有大热反恶寒,烦渴不已,发汗无效,治热无功何也?寒邪入脏,阴不达阳,寒蓄于内,
热邪在腑,阳不和阴,热郁于外,故阳元则生热。甚则生烦,宜以阴旦汤通和表里,次用消渴之
剂,随证治之。
虚劳者,寒邪达入,误治诸经,真元耗散,气血俱虚、身热烦躁,神舍失安,不能眠卧,
以栀子豉汤治之。寒邪蓄滞于阴;阴不越阳,上盛下虚,身凉无热,手足微温,大便自利而烦
渴,以竹叶石膏汤去石膏加附子治。寒邪发散未尽,肺浮身热,欲喜饮水,而成积滞,故湿热上
升,而反见烦渴,以猪苓汤先疏导之,以止烦渴而和之。虚劳者,素多饮酒,或伤寒邪,积热
膀胱,谬为汗利,亡其津液,小便短少,大热烦躁,以青龙汤去半夏重加天花粉,通和表里,而
解烦躁,不可投用五苓散之剂。
治虚烦证,有用寒凉之剂,治热愈热、治烦愈烦何也?体弱之人内损元气,外感风寒,或
由汗下过伤,则元气多虚,寒邪内鼓,虚火上炎,六脉洪数,浮而无力,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是为阳虚。若复用寒凉之药,则
脾胃受伤,而虚者益虚矣。宜以独参汤和平益气,次用人参黄 汤调下,五苓散清利之,热退阳
生虚烦息矣。



<目录>卷之四十七\虚烦门

<篇名>药方

属性:(《和剂》)\x五苓散\x 治烦热而渴。(方见伤寒门。)
(《和剂》)\x辰砂妙香散\x 治心气不足,精神恍惚,虚烦少睡。(方见健忘门。)
(《三因》)\x淡竹茹汤\x 治心虚烦闷,头痛气短,内热不解,心中扰扰,及妇人产后心
虚,惊悸烦闷。
麦门年(去心) 小麦(炒,二钱七分半) 甘草(炙,一钱) 人参 白茯苓(各二钱半) 半夏(制
,二钱)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竹茹一块,煎八分,食远服。
(《济生》)\x小草汤\x 治虚劳忧思过度,遗精白浊,虚烦不安。
小草 黄 当归(酒浸) 麦门冬(去心) 酸枣仁 石斛(各一两) 人参 甘草(炙,
五钱)
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五片,煎八分,不拘时服。
(《三因》)\x橘皮汤\x 治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之反无汗,心中烦,骨节疼痛,目眩
恶寒,会反呕逆,谷不得入,宜服此。
橘皮(一两半) 甘草 人参(二钱半) 竹茹(半两)
上咀,每服四钱,姜三片、枣一枚,水钟半,煎七分,空心服。
(《三因》)\x人参竹茹汤\x 治胃口有热,呕吐逆,虚烦不安。
人参 半夏 竹茹(各一两)
上咀,作六剂,每剂水一盏半,姜三片,煎八分,温服。
(《医林》)\x酸枣仁汤\x 治霍乱吐下增剧,虚劳烦扰,奔气在胸中不得眠,或发寒热,头痛晕闷。
酸枣仁(一两,炒) 人参 桂心(各一钱) 知母 茯苓(各三钱) 石膏( ,半两) 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