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者。以理中汤加归芍调之。
\x治验\x
一徽商年十八。从远归。当晚忽晕倒。遍体俱冷。医一作火治。一作痰治。俱
不效。余诊之。脉虚而芤。动则眩晕。不能起坐。忽吐出紫血。予曰。此瘀血
症也。下出为顺。用人参二钱。肉桂一钱。泽兰二钱。丹皮当归广皮各一
钱。一剂而血下行。三剂而身渐暖。数剂乃痊。
一男子发热。面白无神。脉得微涩欲绝。大便黑。时头眩。余曰此瘀血症而
脉如此。何敢攻之。连进地黄汤四剂觉安甚。又加桂四剂。所去瘀血不
计。但口干舌燥。加五味子四剂。又下瘀血。腹中安舒。而脉与舌犹故。痰
中见血。以门冬贝母生地丹皮等渐愈。盖此症兼内伤元气。赖温补而
效。肺经未免受克。故以保肺收攻。
和血导瘀汤
泽兰(一钱五分) 牡丹皮(一钱) 当归尾(一钱) 陈皮(一钱) 钩藤钩(一钱)
怀生地(一钱) 桃仁(七粒研) 紫浓朴(七分姜制) 炙甘草(三分) 红花(五分)
加生姜一片。水煎。甚者加苏木。虚者去桃仁红花。
干姜汤 治去血而呕逆肢冷。
炮姜(一钱) 茯苓(一钱) 炙甘草(三分) 当归(一钱) 泽兰(一钱)
广陈皮(一钱) 半夏(一钱) 钩藤(一钱五分)
大枣二枚。水煎。
犀角地黄汤
犀角(一钱) 生地黄(四钱) 牡丹皮(一钱) 芍药(一钱)
水煎。
抵当汤
水蛭 虻虫 桃仁(各十枚) 大黄(八钱)
水煎。



<目录>卷之一\伤寒

<篇名>发

属性:者。阳明胃经邪热所化。不发于表而发于里。不发于初而发于后。故阳
明当汗不汗。当下不下。不当下而下。其蓄热皆能成 。点有大小稀密。色
有红淡紫黑。或隐或现。或易出易收。或不易出不易收。总以热之微甚。为
毒之轻重。无论粗者为 。细者为疹。稀少为蚊迹。必须葛根托透为主。若
仲景治赤 。用阿胶大青汤。豆豉为君主发。而大青阿胶甘草。乃解毒化
热者也。治温毒发 呕逆。用黑膏。生地倍豉。又加猪膏。纯于解毒。入雄黄
麝香为使。则又兼乎发者也。学人虽不可执其方。得此意而通之。则 之
宜托与化。治法从可推矣。余治一妇。夏月饮火酒。发 面赤烦热。诊其脉
绝无。予曰。此火郁而热极。用栀子豆豉汤加葛根浓朴黄连清之。 大出
而脉遂见矣。又一人伤寒。过经不解。遍体黑 。唇口焦枯。脉大便结。以三
黄石膏汤饮之痊。又一妇热入血室。后发 点。以小柴胡汤加生地丹皮
获愈。又一友嗜烟酒。常腹痛呕逆。身发大块。余以枳壳浓朴等平其湿热。
逾日忽变头粒成 。用解毒凉血而安。凡此皆火热之变也。至于胃邪未
清而发 者。尤多。必胀闷不堪。则当内消为主。不可骤进寒凉。恐 不出
而邪反结也。如 既出而热不甚。无火症。则又不必化而自愈。切勿更投
凉药以伤之。学人其可执乎。
干葛浓朴汤 治胃实胸膈胀满。身发红点。脉大有力。不可服凉药。
葛根 浓朴(姜制) 枳壳(麸炒) 陈皮 桔梗(各一钱) 山楂(一钱半) 甘草(三分)
烦躁。加豆豉。实满。加莱菔子。加姜。水煎。
阿胶大青汤 治赤 。
大青 阿胶 甘草(各一钱) 豆豉(三钱)
水煎。
黑膏 治温毒发 呕逆。使毒从皮中出。
生地黄(二两六钱) 好豉(一两六钱)
猪膏十两。合露煎之。令三分减一。绞去渣。入雄黄麝香如豆大搅和。分三服忌芜荑。
阳毒升麻汤 治阳毒赤 。狂言。吐脓血。
升麻(一钱五分) 犀角(磨) 射干 黄芩 人参 甘草(各八分)
水煎。入犀角汁服。
玄参升麻汤 治咽痛发 。
玄参 升麻(各一钱五分) 甘草(八分)
水煎服。
白虎人参汤(一名化 汤)治赤 。口燥烦渴。中 。
知母 石膏(各三钱) 人参 甘草(各一钱) 粳米(一撮)
水煎。



<目录>卷之一\伤寒

<篇名>发疹(附)

属性:疹者。太阴肺经风热所致。与 绝不相同。而治法亦异。盖疹之发也。乘于
时气。无论长幼男女。传染不一。或呼 子。或称麻子。吴俗则为之痧。总名
曰疹。乃另一种。非 疹之疹也。其形密似针头。其色淡若桃花。头面愈多
者佳。以肺位至高也。上见咳嚏。下见泄泻。以肺与大肠为表里也。宜辛凉。
不宜温热。以兑为燥胜也。宜辛散。不宜苦寒。以肺主皮毛也。温之则火烁
金而毒不解。寒之则热内伏而邪不化。总以荆防薄荷大力葛根前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