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且传经热证。与两感之证。既已相同。何以于传经者。曰热虽甚不死。于
两感者。曰必不免于死。余不能无辨焉。盖传经者。由三阳入三阴。始终发
热。乃脉与证相合者也。两感者。则一阴一阳。外受寒为表实。内受寒为里
虚。必脉证不相合者也。如嗣真云太阳症得少阴脉。少阴症反发热之例。
差足以当之。故予尝谓传经之邪。感之者多实。故不即犯三阴而无虑其
为甚。两感之邪。受之者必虚。故即兼及三阴而触之即不免。经虽不言虚
实。而虽甚必不免之辞。不可充而见之哉。若嗣真注两感篇。则根据文配释。
求之病情。终不相符。故予以嗣真太阳少阴之例。推之于阳明太阴。少阳
厥阴。当无不然。又何疑之有。
附嗣真少阴症似太阳太阳脉似少阴不同论
盖太阳病。脉似少阴。少阴病。证似太阳。所以谓之反。而治当异也。今深
究其旨。均自脉沉发热。以其有头疼。故为太阳病。脉当浮。今反脉不浮
而沉者。以里虚久寒正气衰微所致。今身体疼痛。故宜救里。使正气内
强。逼邪外出。而干姜生附。亦能出汗而解。假若里不虚寒。则见脉浮。而
正属太阳麻黄证也。均自脉沉发热。以其无头疼。故名少阴病。当无热。
今反寒邪在表。但皮肤郁闭而为热。如在里。则外必无热。故用麻黄细
辛以发表间之热。附子以温少阴之经。假使寒邪惟在里。当见吐利厥
逆等症。而正属少阴四逆汤证也。以此观之。表邪浮浅。发热之反尤轻。
正气衰微。脉沉之反为重。此四逆为剂。不为不重于麻黄附子细辛汤
也。可见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所谓太阳少阴
脉沉发热虽同。而受病有无头疼与用药自别。故并言之耳。若误治之。其死必矣。
按嗣真云。太阳症头疼身热。是太阳感寒也。脉当浮而反沉。是少阴脉。
又非少阴感寒乎。用四逆汤。治少阴。救里为急。不虑太阳之邪不出也。
又云少阴症脉沉。是少阴感寒也。不应热而反发热。是太阳症。又非太
阳感寒乎。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兼治太阳。以发表热。不虑少阴之经不
温也。虽然。太阳症而脉浮。复兼吐利。将独治太阳乎。少阴脉沉而发热。
不兼太阳。则又当专主少阴矣。不可不知。由此推之。如阳明身热潮热。
而脉微弱下利四肢厥冷。则又是太阴矣。宁独主阳明也乎。不得不参
附子理中等汤。救太阴之里也。少阳寒热往来。而脉细蛔厥烦躁腹疼。
则又是厥阴矣。宁独主少阳也乎。不得不参吴茱萸等汤。救厥阴之逆
也。盖阳症阳脉。易辨也。阳症阴脉。症假脉真也。又有症假而脉亦假者。
如阴极发躁。欲投水中。脉来鼓指。重按全无。内真寒而外假热也。更有
脉涩肢冷。呕逆便秘。伏热于中。水极似火。火极亦似水也。凡此者又岂
可与两感同论哉。要之治其本者。百不一失。治其标者。百不一得。临症
者慎旃。
四逆汤
附子(二钱) 甘草 干姜(各一钱五分)
水煎服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 细辛(各二钱) 附子(一钱)
水煎服
理中汤
人参 白术 干姜(各一钱) 甘草(八分)
水煎服。腹痛甚。加附子。寒而吐者。加生姜。小便不利。加茯苓。肾气动者。去术。
吴茱萸汤
吴茱萸 生姜(各三钱) 人参(一钱)
水钟半。枣一枚。煎七分服。



<目录>卷之一\伤寒

<篇名>太阳论

属性:经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又曰。伤寒一
日巨阳受之。头项痛。腰脊强。以其经从头项下肩膊挟脊抵腰中。其所统
者大。其所循者远。故易以犯。犯之则恶寒发热。独甚于他经。仲景以麻黄
汤发之。此有是太阳症。用是太阳药也。若在阳明。则热多而寒少。无是症
矣。在少阳。则寒往而热来。亦无是症矣。传入三阴。则有热而无寒。更无是
症矣。故惟太阳一经。寒独甚。脉独紧。汗独无。未传阳明。则口不渴。未传少
阳。则耳不聋。仲景用麻黄汤为太阳之正治。固非易老九味羌活汤之所
能代也。若苟非太阳而阳明。则用葛根汤。非太阳而少阳。则用柴胡汤。均
非麻黄汤之可假借也。虽然太阳一经。非独冬时严寒。能触犯之。而四时
寒邪。皆能犯之。如犯之而身果寒。脉果紧。其症具在。即四时皆用麻黄可
也。如犯之而寒不甚。紧不盛。其症虽具。即冬时不用麻黄可也。况作劳辛
苦之人。及本元亏损之后。而偶冒寒邪。脉紧少力者。又当从权以治。不必
执用麻黄可也。盖以麻黄骁悍之性。攻邪固易。损正不难。一误投之。为变
不测。可不慎乎。
按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