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柴胡三分。以升少阳之气。饮三服。至十五日。全得安卧。减自汗恶寒躁热。胸膈
痞。元小便多。服药之后。小便减少。大便一二日一行。鼻闻香口。知味。饮食如常。脉微弦而柔
和。按之微有力。止有咽喉中妨闷。会厌后肿。舌赤。早晨语言快利。午后微涩。宜以玄参升麻汤
治之。
\x【玄参升麻汤】\x
升麻 黄连(各五分) 黄芩(炒。四分) 连翘
桔梗(各三分) 鼠粘子 玄参 甘草
白僵蚕(各二分) 防风(一分)
上十味。 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七分。去渣。稍热噙漱。时时咽之。前证良愈。止有牙
齿无力。不能嚼物。宜用牢牙散治之。
\x【牢牙散】\x
羊筒骨灰 升麻(各三钱) 生地黄 黄连
石膏(各一钱) 白茯苓 人参(各五分) 胡桐泪(三分)
上为极细末。入麝香少许。研匀。临卧擦牙后以温水漱之。安抚初病时。右肩臂膊痛无主持。
不能举动。多汗出。肌肉瘦不能正卧。卧则痛甚。经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予思内经云。虚
与实邻。决而通之。又云。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使经络通和。血气乃复。又言陷下者灸之。为阳
气下陷入阴中。肩膊时痛。不能运动。以火导之。火引而上。补之温之。以上证皆宜灸刺。谓此
先刺十二经。之井穴。于四月十二日右肩臂上肩井穴内。先针后灸二七壮。及至疮发。于枯瘦处渐
添肌肉。汗出少。肩臂微有力。至五月初八日。再灸肩井。次于尺泽穴各灸二十八壮。引气下行。
与正气相接。次日臂膊又添气力。自能摇动矣。时值仲夏。暑热渐盛。以清肺饮子补肺气。养脾胃
。定心气。
\x【清肺饮子】\x
白芍药(五分) 人参 升麻 柴胡(各四分)
天门冬 麦门冬(去心。各三分) 陈皮(二分半) 甘草(生)
黄芩 黄柏 甘草(炙。各二分)
上十一味。 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后。汗多者加黄 五分。后
以润肠丸治胸膈痞闷。大便涩滞。
\x【润肠丸】\x
麻子仁(另研) 大黄(酒煨。各一两半) 桃仁泥子 当归尾
枳实(麸炒) 白芍药 升麻(各半两) 人参
生甘草 陈皮(各三钱) 木香 槟榔(各二钱)
上十二味。除麻仁、桃仁外。为末。却入二仁泥子。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温水食前送下
。初六日得处暑节。暑犹未退。宜微收实皮毛。益卫气。秋以胃气为本。以益气调荣汤主之。本药
中加时药。使邪气不能伤也。
\x【益气调荣汤】\x
人参(三分臣) 益气和中。 当归(二分佐) 和血润燥。
陈皮(二分佐。去白) 顺气和中。 熟地黄(二分佐) 养血润燥。泻阴火。
白芍(四分臣) 补脾胃。微收。治肝木之邪。
升麻(二分使) 使阳明气上升。滋荣百脉。
黄 (五分君) 实皮毛。止自汗。益元气。半夏(泡三分佐) 疗风痰。强胃进食。
白术(二分佐) 养胃和中。浓肠胃。 甘草(炙。二分佐。引用) 调和胃气。温中益气。
柴胡(二分使) 引少阳之气。使出于胃中。乃风行于天上。
麦门冬(三分。去心。佐) 犹有暑气未退。故加之。安肺气。得秋分节不用。
上十二味 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忌食辛热之物。反助暑邪。秋气不
能收也。正气得复而安矣。



<目录>卷八

<篇名>风中腑诸方

属性:\x【大通圣白花蛇散】\x治诸风疾。
杜仲 天麻 海桐皮 干蝎
赤箭 郁李仁 当归 浓朴
蔓荆子 木香 防风 本
官桂 羌活 白附子 萆
虎骨 白芷 山药 菊花
白花蛇肉 牛膝 甘草 威灵仙
上二十四味。等分为末。每服一二钱。温酒调下。荆芥汤亦得。空心服之。
\x【犀角防风汤】\x治一切诸风。口眼 斜。手足 拽。语言謇涩。四肢麻木。并皆治之。
犀角 防风 甘草(炙) 天麻
羌活(各一两) 滑石(三两) 石膏(一两半) 麻黄(七钱半。不去节)
独活 山栀子(各七钱) 荆芥 连翘
当归 黄芩 全蝎(炒) 薄荷
大黄(各半两) 桔梗(半两) 白术 细辛(各四钱)
上二十味。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十片。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未汗再一服。如
病患脏气虚。则全去大黄。
\x【木香丸】\x疏风顺气。调荣卫。宽胸膈。清头目。化痰涎。明视听。散积滞。
槟榔 大黄(煨。各二两) 陈皮(去白。焙。一两) 木香
附子(炮) 人参(各一两) 官桂 川芎
羌活 独活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