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度发。并作虚治。但有阳虚阴虚之别。阳虚者补阳。
如理中汤。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姜桂。甚则加附子。诸方中必用升麻柴胡。以提出阴中之阳。水升火降而
愈。医书中有论及之者矣。至于阴虚者。其寒热亦与正疟无异。而阴疟中又有真阴真阳之分。人所不知。
经曰。昼见夜伏。夜见昼止。按时而发。是无水也。昼见夜伏。夜见昼止。倏忽往来。时作时止。是无火也。
无水者。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六味汤主之。无火者。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八味汤主之。世人患久疟而不愈
者。非疟不可愈。乃治之不如法也。丹溪云。夜发者邪入阴分。宜用血药引出阳分。当归川芎红花生地黄柏
治之。亦未及真阴真阳之至理。遍考诸书疟论。并未能露其意。且余常试有神验。故特表而出焉。余见发疟有
面赤口渴者。俱作肾中真阴虚治。无不立应。凡见患者寒来如冰。热来如烙。惟面赤如脂。渴欲饮水者。
以六味地黄加柴胡芍药肉桂五味。大剂一服便愈。
有渴甚者。每发时饮汤不绝。必得五六大壶方可。余以六
味丸一料。内肉桂一两。水十碗。作四砂锅。煎五六碗。以水探
冷。连进代茶。遂熟睡渴止而热愈。
又有恶寒恶热。如疟无异。面赤如脂。口渴不甚。吐痰如涌。身以上热如烙。膝以下自觉冷。此真阳泛
上。肾虚之极。急以附子八味地黄汤。大剂冷冻饮料而热退。继以人参建中汤调理。
\x加减地黄方\x 肾肝同治之法。
熟地(四钱) 山药(二钱) 山茱萸肉(二钱) 丹皮(钱半) 茯苓(钱半) 泽泻(一钱) 五
味子(一钱) 柴胡(一钱) 芍药(一钱) 肉桂(一钱) 水三钟。煎一钟服。
\x八味地黄方\x 即六味地黄分两。外加附子一钱。肉桂一钱。
\x补中益气汤加半夏方\x
人参 黄 甘草 当归 白术 柴胡 升麻 陈皮 半夏 加煨姜
\x六味丸方\x
熟地(八两) 山药(四两) 山萸肉(四两) 丹皮(三两) 茯苓(三两) 泽泻(三两) 加
肉桂(一两)
\x建中汤方\x
人参(一钱) 芍药(二钱) 甘草(一钱) 肉桂(七分) 大枣 饴糖
又有一等郁证似疟者。其寒热与正疟无异。但其人口苦呕吐清水或苦水。面青胁痛耳鸣脉涩。须以逍遥
散。加茱连贝母。倍柴胡。作一服。继以六味地黄。加柴胡芍药调理而安。
至于三阴疟者。惟太阴疟。当用理中汤。必加肉桂。若少阴厥阴。非八味地黄不效。
\x逍遥散\x 治郁疟。
柴胡(一钱) 芍药(一钱) 陈皮(一钱) 牡丹皮(一钱) 茯神(一钱) 当归(一钱) 白术(一
钱) 贝母(一钱) 薄荷(七分) 黄连(五分每一两用吴茱萸二钱水拌炒焦色合用)。
\x青皮饮\x
青皮 浓朴 白术 柴胡 草果仁 茯苓 黄芩 半夏 甘草 此方以柴胡为主。大抵寒热往来。属
少阳经证。故用以为君。草果浓朴所以化食。青皮半夏所以祛痰。寒多者。可加肉桂。热多者。可加黄连。
\x草果饮\x 治脾胃有郁痰伏涎者。元气壮强者可用。虚者莫用。
草果 常山 知母 乌梅 槟榔 甘草 穿山甲
赵以德云。知母性寒。入足阳明药。用治阳明独盛之火热。使其退就太阴也。草果性温药。治足太
阴独盛之寒。使其居于阳明也。二经合和。则无阴阳交错之变。是为君。常山主吐胸中痰结。是为臣。甘草和
诸药。乌梅去痰。槟榔除痰癖。破滞气。是佐药。穿山甲者。以其穿山而居。遇水而入。则是出阴入阳。穿其
经络于荣分。以破暑结之邪。为之使也。
\x白虎汤加桂方\x 治瘅疟。若脉虚弱不宜。
石膏(一斤)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桂枝(去皮三两) 糯米(二合) 每服五钱。
\x蜀漆散\x 治牝疟。见金匮。
蜀漆(烧去腥) 云母(烧三夜) 龙骨(各等分) 上为散。未发前。以
浆水服半钱匕。如温疟加蜀漆一钱。临发时服一钱匕。
\x牡蛎汤\x 治牡疟。
牡蛎(四两熬) 麻黄(去节) 蜀漆(各三两) 甘草(二两) 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沫。
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若吐则勿更服。
\x理中汤\x 此方专治大阴疟。必加肉桂一钱乃效。
人参(二钱) 白术(二钱) 干姜(钱半) 炙甘草(一钱)



<目录>卷之六・后天要论

<篇名>痢疾论

属性:痢者。古名滞下是也。里急后重。逼迫恼人。或脓或血。或脓血相杂。或无糟粕。或糟粕相杂。或肠垢。
或痛或不痛。或呕或不呕。或发热或不发热。当详辨其阴阳寒热虚实而施治。不可偏执一见也。
原病式云。利为湿热甚于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