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人眼花,与虚何涉哉。刘
宗浓以为上实,经以为上虚,非相悖也。盖虚者血与气也,实者风火与痰涎也,正
自虚而邪自实也。痰涎随风火上壅,浊阴干于清阳也,故头风眩晕者多痰涎。丹溪
谓无痰不作眩,必搐去而后愈。



<目录>卷之三・杂症\眩晕

<篇名>治法

属性:气虚者,补中益气汤(见气)。血虚者,补肝养荣汤,或四物汤(见血)加荆芥穗。肾阳
虚,八味丸(见虚损)或黑锡丹(见呃逆)。肾阴虚,六味丸。(见虚损。)中脘伏痰呕逆,旋复
花汤。痰闭不出者吐之,独圣散。(见伤饮食。)吐讫,可用清上辛凉之药,防风
通圣散(见中风)加半夏等。青黛散,搐鼻取涎,神效。痰涎盛,而大小便结,利下之。
但见有吐涎者,知其有痰,半夏、橘红、旋复等。风痰,南星、僵蚕。因停水
眩晕者,详水肿门。因湿者,头重不起,虚人更甚,五苓散(见伤湿)、除湿汤(见中湿)。因
热者,烦渴,栀子、黄连、甘菊。实者,大黄酒炒三次,为末,茶调,每一二钱。
因气郁者,则志气不舒,逍遥散(见郁)加薄荷、菊花。虚寒者,宜三五七散,或芎附汤
(见血)。生料正元饮加鹿茸一钱,下灵砂丹(见呕吐)。或正元饮加炒川椒十五粒,下茸珠丸。
不效,则独用鹿茸一味,每服五钱,无灰酒煎,入麝香少许服。(缘鹿茸生于头,故治
头眩也。)泻多脱阴,虚阳上浮,时时眩晕,或视物不见者危。眩晕非天麻不治,不
可缺。



<目录>卷之三・杂症

<篇名>项强痛

属性:多由风寒邪客三阳,亦有痰滞湿停,血虚闪挫,久坐失枕所致。感冒风寒者,
驱邪汤。痰盛者,消风豁痰汤。湿盛者,加味胜湿汤。血虚火盛筋燥者,(项强急,动则
微痛,左为甚,脉弦而涩。)疏风滋血汤。闪挫,久坐,失枕,而致项强,不可转移,
多由肾虚不能生肝,肝血虚,无以养筋,六味丸(见虚损)常服。



<目录>卷之三・杂症

<篇名>胸痛

属性:(缺盆下曰胸。当与痹满门胸痹条参看。)
五脏及胆、心包络七经,筋脉俱至胸,是诸经之邪,皆得为胸痛。而胸者,肺之部分,则
其痛尤多属肺可知。乃医书多以肝病为言,此举隅之论耳,勿泥。须知胸为清阳之分,其病
也,气滞为多。(实亦滞,虚亦滞。)气滞则痰饮亦停,宜行气除饮,此治在肺分。肺主气,宜下降,
不宜上壅者也。(至气有余为火而属心,痰本于湿而属脾,其义可兼举矣。)若乃肝气实而
上冲,因载血以上,
或肝虚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此则病在肝胆,痛必连胁矣。(至肝火之上炎。由肾水之竭,
肝气之虚寒,
由肾火之衰,亦可推。)治法于上下编参之。经云∶春脉如弦,其气不实而微,此谓不及,令人胸
痛引背,两胁胀满,此肝虚也,补肝汤。(见胁痛。)《金匮》肝中寒者,(此下有两臂不举,
舌本燥
七字,《医宗金鉴》谓是衍文,删之。)善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则胁亦痛可知。)
食则吐,(肝性条
达,为寒所郁不得伸,故太息以舒之。食则吐者,气上逆也。)而汗出也。又云肝着,(气着
滞不行也。)常
欲蹈其胸,(蹈者,按摩之意。)先未苦时,但欲饮热,(寒则凝滞,热则流通,故喜饮热。)
旋复花汤主之。(方用旋复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水三升,煮一升,顿服。
《金鉴》谓与证不合,疑误。
愚谓此乃停饮,而阳气不宣,故用此逐饮通阳,加绛以和血也。)此肝实也。《素问》
曰∶阳明所谓
胸痛短气者,水气在脏腑也。轻者五苓散(见伤湿),重者用张子和法取之。木香、郁金
二味,气郁痛者倍木香,血郁痛者倍郁金,为末,每服二钱,老酒下,虚者加人参。
痰饮痛,轻者小陷胸汤,重者大陷胸丸治之。若痰唾稠粘者,则用控涎丹
(见痰饮。)



<目录>卷之三・杂症

<篇名>心痛

属性:(心包络痛,胃脘痛。)
心为君主,义不受邪。若邪伤其脏而痛者,谓之真心痛。其证卒然大痛,切牙
噤口,舌青气冷,汗出不休,面黑,手足青过节,冷如冰,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不治。不忍坐视,用猪心煎取汤,入麻黄、肉桂、干姜、附子服之,以散其寒,
或可死中求生。如但见爬床搔席,面无青色,四肢不厥,声尚能出,即非真心痛,乃
心包络受邪作痛也。而包络之邪,皆由各脏腑经脉传来。如从胸痛至心,是肺
心痛;从胃脘痛至心,是胃心痛;从胁痛至心,是肝心痛;从腰痛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