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未尽也。)虚滑之重,粪出愈甚,(名粪后坠。)少顷略
可。(较愈甚时略松
也,气复升故也。)凡痢中所有之证,如烦渴,咽干,舌黑,肿胀,悉有虚实之殊,无
得概指为实,当细别之。



<目录>卷之三・杂症\痢

<篇名>脉法

属性:痢为里证,脉宜沉恶浮,(有表邪者不在此论。)宜细恶大,(初起邪盛者
不在此论。)宜缓恶弦。



<目录>卷之三・杂症\痢

<篇名>治法

属性:初起宜利湿清热, 通积滞。若久痢亡阴,湿转为燥,则利湿又在所禁。(不特此
也,湿不盛者,初起亦不可利,恐致津液干涸,邪热愈炽,不救。)本寒标热,
证见阳虚,则寒剂又
在所禁。旧积已去,新积旋生,则下剂又在所禁矣。(积去而复生者,血气凝滞故也,但当调其
血气耳。不特此也,旧积而挟虚亦不可下。丹溪治叶氏,先补完胃气而后下之。再按积垢
胶固肠胃,与沟渠
壅塞相似,刮磨疏通则可,木香槟榔丸之类是也。轻用硝、黄、牵牛、巴豆等,辟以清水荡壅
塞之渠,安得疏畅。
必壮实人初起,始可以一下而愈,胃气弱者不宜。)
利湿,五苓散(见伤湿)、益元散(见伤暑)等。清热,香连丸、白头翁汤等。荡积,承气
汤(见大便不通)、芍药汤、利积丸、导气汤。脉浮大忌下。调气,霍香正气散(见中风)
加木香,吞感应丸(见伤饮食)。血痢加黑豆三十粒,黄连阿胶丸、白头翁汤、香连丸、
苏合丸。(见诸中。)和血,芍药汤。腹痛,紫参汤。肺气郁于大肠,苦梗发之。或食粥
稍多,或饥甚方食,在中作痛,白术、陈皮各半,煎汤和之,仍夺食。伤冷水,泻
变痢,腹痛食减,躁热困软,茯苓汤。脉弦,或涩或浮虚,建中汤。(见劳倦。)当归、
芍药、甘草,能和腹痛。里急,宜行气清火。后重,宜调气,木香、槟榔。宜下其
积滞,下坠异常,积中有紫黑色,又痛甚,为死血,桃仁泥、滑石粉行之。荡积后
仍重,为大肠滑坠,余邪未尽者,升消散,兼升兼消;已尽,宜御米壳等涩之,加
升麻以升其阳。按东垣云∶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脓血,慎勿利之,
宜升阳除湿防风汤(见血)。此当是湿热郁闭,上气不通所致,故升其阳而便自下。古云
大便不通用升麻,即此意也。虚坐努责,血虚肠燥不能出,当归为君,生血药佐之。
滑脱,桃花汤、断下汤、养脏汤、白术安胃散。固涩药中须加陈皮为佐,恐太涩能
作疼。甚者灸天枢、气海。凡痢初起,邪实,当去积滞,俟腹不痛即愈,不愈可用
鸦胆丸止之。脱肛,诃子皮散。磁石末二钱,空腹米饮下,外用铁锈磨汤温洗。
大孔痛,熟艾、黄腊、诃子烧熏之,食淡味自安。大孔不闭,葱和花椒末捣烂,塞
谷道中。御米壳、诃子皮各一钱,为末,米汤下。噤口,以脉证辨之,如脾胃不弱,
头疼心烦,手足温热,未尝多服凉药者,此乃毒瓦斯上冲心肺,所以呕而不食,宜下
之。或用败毒散(见伤湿),每服四钱,陈仓米一百粒,姜三片,枣一枚,
水一盏半,煎八分,温服。若其脉微弱,或心腹膨胀,手足厥冷,初病不呕,因服罂
粟壳、乌梅,苦涩寒冷太过,以致闻食先呕者,此乃脾胃虚弱,用山药一味,锉如
小豆大,一半入瓦铫内炒熟,一半生用,同为末,饭饮调下。又方∶石莲捶去壳,
留心,并肉研为末,每服二钱,陈米饮调下。此疾盖是毒瓦斯上冲心肺,借此以通心
气,便觉思食。丹溪用人参、黄连、姜汁炒,浓煎汁,终日细细呷之。
如吐再吃,但一呷下咽便开,痢亦自止,神效。人参、黄连、石莲,煎汤徐呷,外
用黄瓜藤茎叶经霜者,烧灰,香油调,纳脐中即效。仁斋用参苓白术散,(见泄泻。)加
石菖蒲末,以道地粳米饮乘热调下。或用人参、茯苓、石莲肉,入些少菖蒲与之。
愚谓莫妙于问病者所欲,食之即开。挟暑,自汗发热,面垢烦渴,呕逆,小便不通,
香薷饮(见中暑)加黄连,益元散(见伤暑)。腹痛,食不进,六和汤(见伤暑)。
藿香正气散(见中风)各
半服。挟寒,外感风寒,先宜发表,仓廪汤汗之,次乃治痢。酒痢,葛根汤。久痢,
或瘀血,或食积,或顽痰,或元气虚弱,当随证治之。丹溪治族叔,病虽久而神不
瘁,小便涩少而不赤,两手脉俱涩而颇弦,自言胸微闷,食亦减。因悟必多年沉积,
癖在肠胃。询其平生喜食何物,曰∶喜食鲤鱼,三年无日不用。此积痰在肺,肺为
大肠之脏,宜大肠之不固也,当与澄其源而流自清。以茱萸、陈皮、青葱、 苜根、
生姜煎浓汤,和以砂糖,饮一碗许,自以指探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