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寂。然后望色闻声,
问病切脉。自然得其精,而施治得宜也。
六、医之术。医非徒仁术,亦仙术也。谚云∶古来医道通仙道,此岂无稽之言
哉。凡欲学医,须将玄门之旨,留神讲究。玄牝之门,生身之户,守中养气之诀,
观窍观妙之理,务求明师指示,亲造其藩而闯其室。此处看得明白,则病候之生灭,
身中之造化,已洞悉矣。以之治疾,岂不易易。况人之疾,有草木金石所不能治者,
则教之根据法用功,无不立愈。天台智者禅师,谓一日一夜调息之功,可以已二十余
年之痼疾。盖天之阳气一回,则万物生色。人之元气一复,则百体皆和。宿疾普消,特其余事耳。
七、医之量。书云∶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医者术业既高,则同类
不能无忌。识见出众,则庸庶不能无疑。疑与忌合,而诽谤指摘,无所不至矣。须
容之于不校,付之于无心,而但尽力于所事。间有排挤殴詈,形之辞色者,亦须以
孟子三自反之法应之。彼以逆来,我以顺受。处之超然,待之有礼,勿使病家动念可也。
八、医之言。仲尼大圣屡以慎言为训。而医者之言,尤当慎者,不可夸己之长,
不可谈人之短,不可浮诞而骇惑病患,不可轻躁而诋诽同类。病情之来历,用药之
权衡,皆当据实晓告,使之安心调理。不可诬轻为重,不可诳重为轻。即有不讳,
亦须委曲明谕。病未剧,则宽以慰之,使安心调理;病既剧,则示以全归之道,使
心意泰然。宁默毋哗,宁慎毋躁。
九、医之行。语曰∶以身教之从,以言教之讼。故慎吾之言,不若端吾之行。
道高天下,守之以谦。智绝人群,处之以晦。敦孝弟,重伦理,而于礼、义、廉、
耻四字,则秉之如蓍龟,遵之如柱石。久而勿失,自然起敬起信,而医道易行也。
十、医之守。医虽为养家,尤须以不贪为本。凡有病患在,即举家不宁。当此
时而勒人酬谢。家稍不足,则百计营求,艰难更倍。即充足之家,亦于满堂懊恼之
中,而受其咨诅痛苦之惠,亦非心之所安也。故我生平于病患所馈,不敢纤毫轻受。
有不给者,或更多方周给之。非以市恩,吾尽吾心而已矣。子孙习医而能根据此十事,古之圣贤,何以加此。



<目录>卷二十(附余)\医范

<篇名>为医八要

属性:(楫着)
医家存心,当自重,不当自轻。当自谦,不当自傲。当计功,不当计利。当怜
贫,不当谄富。自重必多道气,自轻必无恒心。自谦者,久必学进;自傲者,久必
术疏。计功则用心于治病而伎巧生,计利则用心于肥家而诡诈出。怜贫则不择人而
医,阴德无穷。谄富则不待请而至,卑污莫状。



<目录>卷二十(附余)\医范

<篇名>采芝八则

属性:(明州蒋式金着)
立己宜养重,不宜自轻
吾党既以斯道为己任,则此一人之身,实千万人之所系命者也。必当立志清华,
持躬敦朴,以示吾道之不苟。倘复徇人丧己,径窦甘趋,且非怀珍待聘之心,难免枉寻直尺之诮。
临证宜计功,不宜图利
业以治生。若谓忧道不忧贫,斯不近情之语也。第贪得之念胜,则随在而急欲
奏功。未能殚厥心以从事,有以人图侥幸者矣。是宜 乃身,以祈必济。庶功
成而利亦随之。洵不必撄情得失,而已禄在其中。
持心宜善下,不宜恃能
学问之道,虚己者多助,自恃者罔功。况岐伯之传,义精理奥,岂一人之私智
所能洞测者乎?若彼管窥,狃于一得,遂有蔑视侪类之思。是以安于寡陋,而所业
日荒,古人所以有持满之戒也。良贾深藏,允宜被服。
行道宜怜贫,不宜谄富
炎凉丑态,涉世恒情。吾党虽无是行,而或存是心。每见遇贵介之子,持术惟
患其不精。值窭寒之徒,用意辄邻于忽略。抑思此术,原为救人而设。 独无告者,
更宜加以矜怜。匪第完济世之初心,是亦阴行善之一节。
看书宜辨理,不宜执方
陈言往论,虽古人己试之明验,然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况五方之风气强弱不
齐,古今人之禀性浓薄亦异。若必执成法而不善变,是何异强方枘以就圆凿也。渊
博之士,宜出自心之玄解,毋泥括帖之旧闻。
治病宜究因,不宜务末
标本之说,昔人论之甚祥。今之图治者,不审其致之之由,而漫施补救。如救
焚者,第扑其燎原之焰,而不灭其火。焰虽熄而火性尚存,终必复燃也。是在培其
根、塞其源,歼厥渠魁,而群丑自向风而遁矣。
处友宜从浓,不宜怀谗
慨自人不古处,交道 衰。在同途共事者,更深操戈下石之惨。不知谮人者,
人亦谮之。曷若息厥雌黄,互相规劝。宏其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