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锡丹. 即补骨脂, 小茴香, 葫芦巴, 肉蔻, 附子, 肉桂, 木香, 金
樱子, 沉香, 阳起石, 巴戟, 硫黄, 黑铅也.



<目录>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篇名>痰饮总括

属性:1.阴盛为饮阳盛痰, 稠浊是热沫清寒, 燥少粘连咯不易, 湿多易出
风掉j, 膈满呕吐为伏饮, 支饮喘咳肿卧难, 饮流四肢身痛溢, 嗽引
胁痛谓之悬, 痰饮素盛今暴瘦, 漉漉声水走肠间, 饮留肺胸喘短渴,
在心下悸背心寒.
【注】饮则清稀, 故为阴盛. 痰则稠浊, 故为阳盛. 稠浊, 是热痰属
心也. 沫清, 是寒痰属肾也. 少而粘连咯不易出, 是燥痰属肺也. 多
而易出, 是湿痰属脾也. 搐搦眩晕, 是风痰属肝也. 膈上痰满, 呕吐
痰涎, 此饮留于膈间, 名曰伏饮也. 喘咳面肿不得卧, 此饮留于肺,
名曰支饮也. 饮流四肢, 身体重痛, 此饮留行于体, 名曰溢饮也. 咳
嗽引胁疼痛, 此饮留于胁下, 名曰悬饮也. 素盛今瘦, 漉漉有声, 水
走肠间, 此饮留于肠胃, 名曰痰饮也. 凡饮留于胸肺, 则喘满短气而
渴.饮留于膈下, 则心下悸或背心寒冷也.
二陈汤 燥痰汤
2.诸痰橘半茯苓草, 惟有燥者不相当, 风加南星白附子, 热加芩连
寒桂姜, 气合四七郁香附, 虚入参术湿入苍; 燥芩旋海天冬橘, 风消
枳桔贝蒌霜.
【注】诸痰, 谓一切痰, 皆宜二陈汤治之. 即橘红, 半夏, 茯苓, 甘
草也. 因有苓, 半, 性过渗燥, 故与燥痰不相当也. 根据本方风痰加南
星,白附子. 热痰加黄芩, 黄连. 寒痰加干姜, 肉桂. 气痰加厚朴,
苏叶, 即是合四七汤也. 因郁生痰加香附. 气虚有痰加人参, 白术即
六君子汤也. 湿痰加苍术. 燥痰宜用燥痰汤, 即枯黄芩, 旋覆花, 海
石,天冬, 橘红, 风化芒硝, 枳壳, 桔梗, 贝母, 枯蒌霜也.
茯苓指迷丸
3.茯苓风消枳壳半, 痰饮平剂指迷丸, 寒实瓜蒂透罗治, 热实大陷
小胃丹.
【注】指迷丸, 治一切痰饮平和之剂, 即茯苓, 风化芒硝, 枳壳, 半
夏也. 痰饮寒实者, 用瓜蒂散吐之, 或用透罗丹下之. 热实者, 在膈
上用大陷汤, 丸, 在三焦用小胃丹攻之.
半夏茯苓汤加丁香汤 越婢加术汤
4.流饮控涎苓桂治, 伏饮神佑半苓丁, 支饮葶苈悬十枣, 溢饮越术
小青龙.
【注】留饮者, 谓一切饮留于上下, 内外也. 实者用控涎丹攻之, 虚
者用苓桂术甘汤温之. 伏饮实者用神佑丸, 虚者用半夏三钱, 茯苓二
钱,丁香一钱, 生姜三钱, 煎服治之, 即半夏茯苓汤加丁香也. 支饮
用葶苈大枣汤. 悬饮用十枣汤治之. 溢饮有热者用越婢加术汤, 即黄
麻,石膏, 甘草, 生姜, 大枣, 加苍术也. 有寒者用小青龙汤治之.



<目录>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篇名>咳嗽总括

属性:1.有声曰咳有痰嗽, 声痰俱有咳嗽名, 虽云脏腑皆咳嗽, 要在聚胃
关肺中. 胃浊脾湿嗽痰本, 肺失清肃咳因生, 风寒火郁燥痰饮, 积热
虚寒久劳成.
【注】有声无痰曰咳, 有痰无声曰嗽, 有声有痰曰咳嗽. 『内经』虽
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而大要皆在聚于胃, 关于肺也. 因胃浊, 则
所游溢之精气, 与脾湿所归肺之津液皆不能清, 水精之浊, 难于四布
,此生痰之本, 为嗽之原也. 肺居胸中, 主气清肃. 或为风寒外感,
或为痰热内乾清肃, 有失降下之令, 因气上逆而咳嗽也. 久劳成, 谓
久病咳嗽不已, 伤肺成劳也.
参苏饮 芎苏饮 香苏饮 茯苓补心汤
2.参苏感冒邪伤肺, 热寒咳嗽嚏痰涎, 气虚用参实减去, 二陈枳桔
葛苏前, 头痛加芎喘加杏, 芩因热入麻干寒, 虚劳胎产有是证, 补心
四物量抽添.
【注】参苏饮, 治感冒风寒伤肺, 咳嗽嚏唾痰m发热恶寒也, 即人参
,苏叶, 橘红, 半夏, 茯苓, 甘草, 枳壳, 桔梗, 前胡, 葛根也. 形
气虚者, 必用人参, 若形气实, 减去可也. 若头痛, 根据本方去人参,
以前胡易柴胡加川芎, 名芎苏饮. 若喘嗽, 根据本方去人参加杏仁, 名
杏苏饮. 若内有热, 加黄芩, 有寒加麻黄, 干姜. 若虚劳之人, 及胎
前产后而有是病, 根据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