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寒,汗下温针,均在所禁也。
@@@
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
【注】
下利脉大,里虚也,以其不当下而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者,谓脉浮大,按之空虚,
表急里虚,因尔肠鸣,属当归四逆汤,和其表而温其里也。
【集注】
成无己曰:浮为虚,革为寒,寒虚相搏,则肠鸣,与当归四逆汤。
音切
漓林知切 嘶先齐切 萎于危切 怅丑亮切 怏于亮切 勃蒲没切 嘤于更切 苡
结切 握乙角切



<目录>卷二

<篇名>平脉法篇

属性:平脉者,平人不病之脉也。如四时平脉,五藏平脉,阴阳同等平脉之类是也。人病则
脉不得其平矣。如四时太过不及,阴阳藏府,相乘相侮,及百病相错,生死不平之脉
之类是也。平者又准之谓也。言诊者,诚能以诸平脉准诸不平之脉,则凡太过不及之
差,呼吸尺寸之乖,莫不了然于心手之间,而无稍差谬。然后可以伤寒之脉,准诸坏
病;亦可以诸坏病之脉,准之伤寒,诚所谓一以贯之而无余者已。
@@@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
,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
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
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
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
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洌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
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
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藏府,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
贤人。
【注】
此总叙平脉之根源,借问答以示其法也。脉者血之府,气血流行之动会也。三部者,
寸为上部,关为中部,尺为下部也。三部既定,阴阳属焉,上部为阳,下部为阴,阴
阳平则相易,阴阳偏则相乘。相易则和,相乘则病。人之体躬,卫统气而行脉,外荣
统血而行脉中,故凡呼吸出入,上下于中,莫不因息以游布于四体,随津液而流通于
周身,故随时动作,而效像夫脉之形容也。察色,察五藏之色也。肝青、心赤,肺白
,肾黑,脾黄,各以其色合乎藏。然四藏又皆以黄色为主,他色为兼,以土寄旺于四
季也。观脉,观五藏之脉也。肝弦,心洪,肺浮,肾沉,脾缓,各以其脉主乎藏。然
四藏又皆以缓脉为本,盖人以胃气为本也。其间,色或参差相错,脉或大小相乖,一
时之间,变无常经,病辄改易,或存或亡,无定象也。师曰:子之所问,脉为医道之
根源,当以平旦复会于寸口之时诊之,而虚实见焉。寸口脉浮无力,为虚为风,牢坚
有力,为实为寒。脉沉为水洌脉弦为支饮,脉动为痛,脉数为热,设或病脉不应,
则于其三部太过不及,阴阳变化相乘之理,消息诊看。料度藏府,则顺逆吉凶,自然
独见若神也。
@@@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
【注】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四动,乃平人不病之缓脉也。闰以太息故五
动,亦为平脉,非呼吸不能定其至数,持脉时必从此始,故曰:呼吸者脉之头也。
【集注】
方有执曰:呼者,气之出,脉之来也;吸者,气之入,脉之去也。头,头绪也,脉随
气之出入来去,名状虽多,呼吸则其源头也。然脉有二,此以尺寸之脉言,若以周身
言之,则循环无端,浑然不断,无头尾之可言,学者当识之也。
@@@
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
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注】
此初持脉,以来去疾迟,而诊表里虚实法也。来,脉出来阳也,故以候表;去,脉入
去阴也,故以候里;疾,脉数疾有余也,故以候实;迟,脉徐迟不足也,故以候虚。
言脉若出来疾,入去迟,为表实里虚,故名曰:内虚外实也。脉若出来迟,入去疾,
为表虚里实,故名曰:内实外虚也。
【集注】
方有执曰: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而上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而
还于骨肉之间,气之降而下也。出呼而来也,入吸而去也。经曰:来者为阳,去者为
阴。疾为阳太过也,迟为阴不及也。内虚外实者,阴不及而阳太过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