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气,使
邪内并逼迫神明,则悸而惊也。
魏荔彤曰:此条论仲景不出方。小柴胡条中有心烦心下悸之证,想可无事他求也。汗
、吐、下三法既不可行,则当和解之。小柴胡为少阳对证之药,斯用之宜决耳!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语,此属胃,胃和则
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注】
不曰少阳伤寒,而曰伤寒,略言之也。谓此少阳病是从伤寒之邪传来也。脉弦细,少
阳之脉也。上条不言脉,此言脉者,补言之也。头痛发热无汗,伤寒之证也,又兼见
口苦、咽干、目眩少阳之证,故曰属少阳也。盖少阳之病已属半里,故不可发汗,若
发汗,则益伤其津,而助其热,必发□语,既发□语,则是转属胃矣。若其人津液素
充,胃能自和,则或可愈。否则津干热结,胃不能和,不但□语,且更烦而悸矣。此
揭伤寒邪传少阳之大纲也。
【集注】
王肯堂曰:凡头痛、发热俱为在表,惟此头痛、发热为少阳者何也?以其脉j细,故
知邪入少阳之界也。
喻昌曰:少阳伤寒禁发汗,少阳中风禁吐、下,二义互举,其旨益严。盖伤寒之头痛
发热,宜于发汗者,尚不可汗,则伤风之不可汗,更不待言矣。伤风之胸满而烦,似
可吐、下者,尚不可吐、下,则伤寒之不可吐,下,更不待言矣。脉弦细者,邪欲入
里,其在胃之津液已为热耗,重复发汗,而驱其津液外出,安得不谵语乎?
汪琥曰:误发其汗,□语者,夺其津液而胃干,故言乱也。此少阳之邪,已转属胃,
胃和则愈者,言当用药以下胃中之热,而使之和平也。胃不和,不但□语,更加烦扰
忪悸,此言胃热上犯于心,故藏神不自宁也。
@@@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
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下痞□,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
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
此承上三条,互详其证,以明其治也。伤寒中风三、四日,见口苦、咽干、目眩之证
,与弦细之脉,知邪已传少阳矣。若兼见耳聋目赤,胸满而烦者,则知是从中风传来
也;若兼见头痛发热无汗者,则知是从伤寒传来也。今五、六日,更见往来寒热,胸
□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则知是中风、伤寒兼见俱有之证也。少阳之邪,
进可传太阴之里,退可还太阳之表,中处于半表半里之间,其邪:外并于表,半表不
解则作寒;内并于里,半里不和则作热,或表或里无常,故往来寒热不定也。少阳之
脉,下胸循□,邪凑其经,故胸□苦满也;少阳邪近乎阴,故默默也;少阳木邪病则
妨土,故不欲饮食也;邪在胸□,火无从泄,上逼于心,故心烦也。邪欲入里,里气
外拒,故呕,呕则木气舒,故喜之也,此皆柴胡应有之证也。其余诸证,时或有之,
总宜以小柴胡汤主之,各随见证以加减治之可耳。然既分中风、伤寒之传,而不分其
治者何也?盖以太阳有荣卫之分,故风寒之辨宜严,及传阳明少阳则无荣卫之分,且
其邪皆化热,故同归一致也。
【集注】
成无己曰:邪在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伤寒中风者,是或伤寒或中风,非伤寒再
中风,中风复伤寒也。五、六日,邪自表传里之时,邪在表则寒,在里则热,今在半
表半里之间,未有定处,故往来寒热也。邪在表心腹不满,邪在里则心腹胀满,今言
胸□苦满,亦是在表里之间也。邪在表呻吟不安,邪在里则内烦。经云:阳入之阴,
则静默默,由邪方自表之里,在表里之间也。邪在表则能食,邪在里不能食,不欲食
者,未至于必不能食,故亦为在表里之间也。邪在表则不烦、不呕,邪在里则烦满而
呕,烦而喜呕者,邪在表方传里也・邪初入里,未有定处,所传不一,故有或见之证
也。
方有执曰:五、六日,大约言也。往来寒热者,邪入躯壳之里,藏府之外,两界之隙
地,所谓半表半里,乃少阳所主之部位也。故入而并于阴则寒,出而并于阳则热,出
入无常,故寒热间作也。太阳一经,有荣卫之不同,所以风寒异治;阳明切近太阳,
荣卫之道在迩,风寒之辨尚严,少阳一经,越阳明去太阳远矣,风寒无异治。经以伤
寒、中风五、六日,往来寒热,交互为文者,发明风寒至此,同归于一致也 。



<目录>卷二\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全篇

<篇名>小柴胡汤方

属性:柴胡半筋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洗)半升 甘草(炙)三两 生姜(切)三
两大枣(擘)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