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
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注】
阳明病不更衣,已食如饥,食辄腹满脉数者,则为胃热,可下证也。今脉迟,迟为中
寒,中寒不能化谷,所以虽饥欲食,食难用饱,饱则烦闷,是健运失度也。清者阻于
上升,故头眩;浊者阻于下降,故小便难。食郁湿瘀,此欲作谷疸之征,非阳明热湿
,腹满发黄者比。虽下之腹满暂减,顷复如故,所以然者,脉迟中寒故也。
【集注】
方有执曰:迟为寒不化谷,故食难用饱。湿郁而蒸,气逆而不下行,故微烦头眩。小
便难也,疸黄病也。谷疸,水谷之湿蒸发而身黄也。
张璐曰:下之腹满如故,盖腹满已是邪陷,脉迟则胃不实,徒下其糟粕,病既不除,
而反害之耳!夫阳明证本当下,阳明而至腹痛,尤当急下。独此一证下之,腹满必如
故者,缘脉迟则胃气空虚,津液不充,其满不过虚热内壅,非结热当下之比也。可见
脉迟胃虚,不但下之无益,即发汗利小便之法,亦不可用,惟当用和法,如甘草干姜
汤,先温其中,然后少与调胃微和胃气可也。
程应旄曰:热畜成黄之腹满,下之可去。此则谷气不得宣泄,属胃气虚寒使然,下之
益虚其虚矣。故腹满如故。
@@@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缛缓钩觯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后
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注】
阳明病内热,则不大便,能食,小便利,手足缛缓钩觯是可下之证也。今中寒不能
食,小便不利,虽手足缛缓钩觯不可下也,此为中寒欲作固瘕。何以知之?以大便
必初□而后溏也。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水谷不分,故小便不利而大便必溏也。
【按】
不能食与上条食难用饱,同一不能腐熟水谷也。小便不利与上条小便难,同一不能下
输膀胱也。惟手足缛缓钩觯与上条饱则微烦、头眩不同,彼欲作谷疸,此欲作固瘕
,皆胃中寒冷。一以微烦头眩,阳在中上,故不病泻而病疸;一以手足汗出,阳在四
肢,故不病疸而病泻也。再上条中寒食难用饱,无汗小便难,欲作谷疸,以其尚能少
食微烦,犹有阳气故也。此条中寒不能食,手足冷汗,小便不利,欲作固瘕,则是寒
湿不化,纯阴故也。固瘕者、大瘕泻也,俗谓之溏泻。固者,久而不止之谓也。
【按】
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阴阳和而后有雨,阳亢则热而雨少,阴盛则寒而雨多,人之
汗亦若是也。四肢手足属土,土主脾胃,若脉大其汗蒸蒸而热,则为阳盛可下之证也
;若脉迟其汗□□而寒,则为阴盛可温之证也。
【集注】
程应旄曰:水谷不别,属湿热偏渗者多。此点出胃中冷,欲人知病本于寒,宜从寒治
,不在小便也。
@@@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不更衣十日
,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按】
「但以法救之」五字,当是「若小便不利」方与上文小便数,下文渴者之义相合。此
条病势不急救之之文,殊觉无谓,必有遗误。王三阳亦云;此处五苓散难用,不然经
文「渴者」之下,当有阙文也。
【注】
太阳病脉浮缓而弱,中风脉也;发热汗出恶寒,中风证也。不呕则里气和,缘何而有
心下痞证?此必以医下之故也。如其不经医下,邪热自传于里,病人不恶寒而渴者,
此邪去太阳,已转属阳明也。若小便数者,大便必□,然使不更衣十余日,而无或满
或痛之苦,是仍属虚燥不实之□,不可议下,俟之可也。如或渴欲饮水,必是胃中干
燥,当少少与之以滋其胃可耳。其或小便不利而渴者,是又为水停不化,宜五苓散以
导其所停之水矣。盖病在膀胱,故仍治太阳而不治阳明也。
【集注】
张兼善曰:十日不更衣,而不用攻伐何也?曰:此非结热,虽不大便,而无潮热谵语
可下之证,当须审慎,勿以日数久而辄为攻下也。
喻昌曰:寸缓、关浮、尺弱,发热汗出恶寒,纯是太阳中风未罢之证,设非误下,何
得心下痞结耶?如不误下,而太阳证必渐传经,乃至不恶寒而渴,邪入阳明审矣。然
阳明津液既偏渗于小便,则大肠失其润而大便□,与肠中热结自是不同,所以旬日不
更衣无所苦也。
汪琥曰:小便数大便□,仲景论中何以无治法耶?盖此正是仲景不须用药处,俟其阴
阳自和,则小便渐少,大便必自出也。
@@@
阳明病,心下□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注】
此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