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服之。
〔《山》〕冒感,用带根葱煎汤嚼生姜,得汗愈。
上六方,通详诸表方。元气不虚者服,效。
第二方,热多者宜服之。
第三方,寒多者宜服之。
第四方,痰饮者宜服之。
第五、六方,仓卒宜备之。
〔海〕治伤寒外症,全是下症,大热而脉反细,不可下者,泻心汤主之。(方见伤寒。脉有力者,黄连泻
心汤,无力者,半夏泻心汤。)
〔云〕\x人参散\x 治伤寒汗下后余热不退,或烦或渴面赤者。
人参 山栀 蓝叶 甘草 白藓皮(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服。
〔丹〕《絮矩新书》谓有杂合邪者,当以杂合法治之。譬如恶寒发热,得之感冒,明是外合之邪,已得浮数之
脉,而气口又紧盛。明为食所伤,病者又倦怠,脉重接俱有豁意,而胸膈痞满,间引两胁,其脉轻取又似乎弦,
此又平昔多怒肝邪之所为也。细取左尺大细沉弱,此又平时房劳之过也。治法宜以感冒一节且放后,先视其形
色之强弱浓薄,且以补中化食行滞清凉胃火,而以姜辣行之,则中气稍回,伤滞稍行,津液得和,通体得汗,
外感之邪自解。医者不肯详审求之,只顾表散外邪,又不推究兼见之邪脉,亦不穷问所得之病因,与性情之执
着,巧施杂合治法,将见正气自虚,邪气愈固,皆拙工之过也。
〔《本》〕发热恶寒,近似伤寒者,有五种。脉浮而紧,其人发热而恶寒者,伤寒之候也。脉浮而数,其人发
热恶寒,或有痛处,是欲为痈疖也。脉浮按之反涩,其人发热恶寒,或膈实而呕吐者,此是伤食也。脉浮而滑,
其人发热恶寒,或头眩而呕吐,此是风痰之症也。脉浮而弦,其人发热恶寒,或思饮食,此是欲化疟疾也。能
辨其脉,又能验其症,斯无误矣。
〔海〕伤寒与杂症相似药不可差 夫伤寒表症,发热恶热而渴,与下杂症同,但头痛身热,目痛鼻干,不
得卧,白虎主之,乃阳明经病也,正阳阳明气病,脉洪大,先无形也。杂病里症发热恶热而渴,但目赤者,病
脏也,手太阴气不足,不能管领阳气也,宜以枸杞、生地、熟地之类主之,脉洪大,甚则呕血,先有形也。
气病在里,误用血药,无伤也,为安血而益阴也。血病在里,误用气药,如白虎汤者,非也,为泻肺而损
阴也。
〔垣〕辨误服白虎变症。昔西台掾葛君瑞,二月中病伤寒发热,以白虎汤主之,病者面黑如墨,本症遂不
复见,脉沉细,小便不禁。东垣初不知也。及诊之曰;此立夏以前误服白虎,白虎大寒,非行经之药,止能寒
脏腑,不善用之,则伤卫气。本病曲隐于经络之间,或投以大热之药,求以去阴邪,他症必起,非所以救白虎
也,可用温药升阳行经。有难者曰∶白虎大寒,非大热何以救君之症,奈何?东垣曰∶病隐经络间,阳道不行,
而本症见矣,又何难哉。果如其言而愈。
〔洁〕大烦热不止,昼夜无度,用八关大刺。(法见赤眼。)热无度不可止,宜陷谷出血。
〔《密》〕遍身发热如火,狂言妄语气虚者,补手三里。气实者,泻足三里。
〔《摘》〕伤寒胸热不已∶大杼(五分,泻) 风门(五分,留七呼) 中府(乳上三肋间,动脉
应手,刺入三分) 缺盆(三分)
伤寒胃热不已∶中脘(泻) 上廉(三分) 下廉(八分) 三里 气冲
伤寒四肢热不已∶云门(三分,灸五壮) 肩 委中 腰 (在二十一椎节下间宛宛中,
以挺伏地,舒身,两手相重,支额纵四体,然后取其穴,针入五分,留七呼,灸七十壮)
〔《集》〕伤寒大热不退∶曲池(泻) 绝骨(补)
伤寒热退后再发热∶风门 合谷 行间 绝骨



<目录>卷之三十・伤寒部\太阳病

<篇名>恶寒

属性: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
数七阴数六故也。
发热恶寒,脉浮属太阳。(方论甚众,并见发热门太阳病条。)
恶寒脉微而复利者,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王叔和原入霍乱门。)
\x四逆加人参汤\x
人参 干姜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枝,去皮,煨)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日三。
少阴病,恶寒身倦而利,若利止手足温者可治,利不止手足逆冷者不可治。(方论见下利。)少阴病,
恶寒身倦,时烦欲去衣被者,可治,四逆无脉,不烦而躁者,死。(方论见但欲寐。)恶寒手足逆冷,若
兼大汗拘急下利,四逆汤。(方论见下利。)若兼头汗,心下满,脉沉细,大便硬者,小柴胡汤。(方论见
厥。)若夏月中暑,脉虚而渴,背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方论见中暑。)若口中和,但欲寐者,
灸之,宜附子汤。发汗后恶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