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用茴香一两同炒黄,去茴香。止用枳壳为细末)
上用原炒苍术、萝卜子、干漆、茴香四味,同水二碗,煎至一碗,去渣,煮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
十丸,食后米饮下。
〔孙〕殿中丞某郎中妹,十岁,腹痛色不变,按之而大陷,心腹痞膈,病已月余。按《甲乙经》云∶三焦
胀者,气满于皮肤中,壳然石坚。遂与仲景方,浓朴、生姜二两,半夏七钱,甘草半两,人参一钱。每用药一
两五钱,水煎分三服,一日服之。至二十日愈。
〔洁〕枣一斗,置锅内,入水约四指,用大戟并根苗盖遍,盆合之煮熟为度,去大戟不用,旋旋吃枣无时,
枣尽,决效如神。
〔丹〕大戟为末,枣肉丸。每七丸,泄利小水,劫快实者。
〔垣〕\x沉香交泰丸\x 治胀,大便燥结,脉沉之洪缓,浮之弦者。
沉香 白术(各三钱) 枳实(炒,一钱) 浓朴(姜制,五钱) 茱萸(汤泡) 白茯苓 泽泻 陈皮
当归(各二钱) 大黄(酒浸,一两) 青皮 木香(各二钱)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八十丸,温汤下,食后。微利止。
\x沉香海金沙丸\x 治一切积聚,脾湿肿胀,肚大青筋,羸瘦恶证。
海金沙(五钱半) 沉香(二钱) 轻粉(一钱) 牵牛末(一两)
上为末,研独科蒜如泥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煎百沸灯心通草汤空腹送下。更量虚
实加减丸数,取利为度。
〔洁〕\x治肿木香散\x 治水肿胀大如鼓,或遍身皆肿。
木香 大戟 白牵牛(各等分)
上细末。用猪腰子一双,批片掺末在内,煨熟,空心服之。如食左腰子则拓左臂,如食右腰子拓右
臂。如肿不能全去,于肚上绕脐满腹,涂甘遂细末,却饮甘草水少许,其肿便去也。
〔《竹》〕\x香枣丸\x 治蛊气病有十种。
苦丁香为细末,用熟枣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枣汤送下,空心服之,立效。三服大愈。
〔仲〕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x浓朴七物汤\x主之。
浓朴(半斤) 甘草 大黄(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个) 桂枝(三两) 生姜(五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一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
姜至半斤。
上下胀诸方,盖本于经,所谓泄之则胀已之旨也。
〔丹〕治胀专主湿热,治法见前补虚行湿条。
〔垣〕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论此乃八益之邪,有余之证,自天外而入,感风寒之邪,自表传里,寒变为
热,作胃实腹病,日晡潮热,大渴引饮,谵语,是太阳阳明并大实大满者,大承气汤下之。少阳阳明微满实者,
小承气汤下之。《内经》曰泄之则胀已,此之谓也。又热论云伤寒变为热,故下之不胀者,以明寒因寒用,故
曰下之胀已,非阴盛生内寒,胃寒胀满之病。假令 疟为胀满,亦有寒胀热胀,是天之邪气伤暑而得之。不即
时发,至秋发者,何也?暑天当时助正气,故邪不能发。至秋暮,暑气衰绝,而疟病作矣。知其寒也,《局方》
用交解饮子者是也。此天之邪气虽有余,病 疟犹以为寒,况不足病为胀满者乎?是知腹胀多为寒病也。何以
言之?《脉经》云∶胃中寒则胀满。《灵枢经》云∶夫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末传寒中。又云∶腹胀满,
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胃之三里。又云∶浊气在上,则生 胀。《灵枢经》云∶
胀取三阳。三阳者,足太阳膀胱寒水为胀,与《内经》通评虚实论说∶腹暴满,按之不下,取足太阳经络者,
胃之募也。正同。又云∶腹满 胀,支膈 胁,下厥上冒,过在太阴阳明。此乃胃中寒热郁遏也。又云∶太
阴之厥,则腹满 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按《内经》所说寒胀多如此,老夫但略举其端。其病
者不悟寒胀之多,一切胀满病作热治之,多用三花神佑丸,大黄、牵牛之类下之,或药病不相应,立致夭折。
由是论之,当从《灵枢》、《素问》乎?当从俗医胸臆之论乎?今立治中满 胀寒胀一方,热胀一方,评而用
之,使上下分消其气可也。(中满分消汤治寒胀,分消丸治热胀,二方并见后条。)
〔《灵》〕胃中寒,则腹胀。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师传篇)
适寒凉者胀,下之则胀已。(五常政论 东垣沉香海金沙丸方见脉实篇。)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厥论)
〔垣〕浊气在上则生 胀阴阳应象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
逆从也。夫 胀者,以寒热温凉论之,此何胀也?曰∶此饮食失节为胀,乃受病之始也。湿热亦能为胀,右
关脉洪缓而沉弦。脉浮于上,是风湿热三脉相合而为病也。是脾胃之令不行,阴火亢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