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

<篇名>知病必先知症论

属性:凡一病必有数症。有病同症异者,有症同病异者;有症与病相因者,有症与病不相因者
。盖
合之则曰病,分之则曰症。古方以一药治一症,合数症而成病,即合数药而成方。其中亦有
以一药治几症者,有合几药而治一症者,又有同此一症,因不同用药亦异,变化无穷。其浅
近易知者,哪吐逆用黄连、半夏;不寐用枣仁、茯神之类,人皆知之。至于零杂之症,如《
内经》所载,喘满噫语,吞欠嚏呕,笑泣目瞑,嗌干,心悬善恐,涎下涕出,啮唇啮舌,善
忘善怒,喜握多梦,呕酸魄汗等症,不可胜计。或由司天运气,或由脏腑生克,或由邪气传
变,《内经》言之最详。后之医者,病之总名亦不能知,安能于一病之中,辨明众症之渊源
?即使病者身受其苦,备细言之,而彼实茫然,不知古人以何药为治,仍以泛常不切之品应
命,并有用相反之药,以益其疾者。此病者之所以无门可告也。学医者,当熟读《内经》,
每症究其缘由,详其情状,辨其异同,审其真伪,然后遍考方书本草,详求古人治法。一遇
其症,应手辄愈。不知者以为神奇,其实古圣皆有成法也。



<目录>卷下\治法

<篇名>补药可通融论

属性:古人病愈之后,即令食五谷以养之,则元气自复,无所谓补药也。神农、仲景之书,岂
有补
。遂开后世补养服食之法。以后医家,凡属体虚病后之人,必立补方,以为调理善后之计。
若富贵之人,则必常服补药,以供劳心纵欲之资;而医家必百计取媚,以顺其意。其药专取
贵重辛热为主,无非参、术、地黄、桂、附、鹿茸之类,托名秘方异传。其气体合宜者,一
时取效;久之必得风痹阴痼等疾,隐受其害,虽死不悔。此等害人之说。固不足论。至体虚
病后补药之方,自当因人而施,视脏腑之所偏而损益之。其药亦不外阴阳气血,择和平之药
灵敏十种,相为出入,不必如治病之法,一味不可移易也。故立方只问其阴阳脏腑,何者专
重而已。况膏丸合就,必经月经时而后服完。若必每日视脉察色,而后服药,则必须一日换
一丸方矣。故凡服补药,皆可通融者也。其有神其说,过为艰难慎重,取贵僻之药以可以却
病长生者,非其人本愚昧,即欲以之欺人耳!



<目录>卷下\治法

<篇名>轻药愈病论

属性:古谚有∶“不服药为中医”之说自宋以前已有这。盖因医道失传,治人多误,病者又不
能辨
医之高下,故不服药;虽不能愈病,亦不至为药所杀。况病苟非死症,外感渐退,内伤渐复
,亦能自愈,故云中医。此过于小心之法也。而我以为病之在人,有不治自愈者,有不治难
愈者,有不治竟不愈而死者。其自愈之徉,诚不必服药;若难愈及不愈之疾,固当服药。乃
不能知医之高下,药之当否,不敢以身尝试,则莫若择平易轻浅,有益无损之方,以备酌用
。小误亦无害,对病有奇功,此则不止于中医矣。如偶感风寒,则用葱白苏叶汤,取微汗。
偶伤饮食,则用山楂、麦芽等汤消食。偶感暑气,则用六一散、广藿汤清暑。偶伤风热,则
用灯心竹叶汤清火。偶患腹泻,则用陈茶佛手汤和肠胃。如此之类,不一而足。即使少误,
必无大害。又有其药似平常,而竟有大误者,不可不知。如腹痛呕逆之症,寒亦有之,热亦
有之,暑气触秽亦有之。或见此症,而饮以生姜汤,如果属寒,不散寒而用生姜热性之药,
至寒气相斗,已非正治,然犹有得效之理。其余三症,饮之必危。曾见有人中暑,而服浓姜
汤一碗,覆杯即死。若服紫苏汤,寒即立散,暑热亦无害。盖紫苏性发散,不拘何症,皆能
散也。故虽极浅之药,而亦有深义存焉。此又所宜慎也。凡人偶有小疾,能择药性之最轻淡
淡者,随症饮之,则服药而无服药之误,不服药而有服药之功,亦养生者所当深考也。



<目录>卷下\治法

<篇名>腹内痈论

属性:古之医者,无分内外,又学有根柢,故能无病不识。后世内外科既分,则显然为内证者
,内
科治之;显然为外证者,外科治之。其有病在腹中,内外未显然者,则各执一说,各拟一方
,历试诸药,皆无效验。轻者变重,重者即殒矣。此等证,不特外科当知之,即内科亦不可
不辨明真确。知非己责,即勿施治,毋至临危束手,而后委他人也。腹内之痈有数证;有肺
痈,有肝痈,有胃脘痈,有小肠痈,有大肠痈,有膀胱痈。惟肺痈咳吐腥痰,人犹易辨。余
者或以为痞结,或以为瘀血,或以为寒痰,或以为食积,医药杂投,及至成脓,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