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经络,祛邪纳气而已。其取穴甚少,惟水病风 肤胀,必刺五十七
穴。
又云∶皮肤之血尽取之,何也?盖水旺必克脾土,脾土衰,则遍身皮肉皆肿,不特一经之中
有水气矣。若仅刺一经,则一经所过之地,水自渐消,而他经之水不消,则四面会聚并一经
,已泻之水亦仍满矣。故必周身肿满之处,皆刺而泻之,然后其水不复聚耳。此五十七穴者
,皆脏之经络,水之所容也。此与大禹治洪水之法同。盖洪水泛溢,必有江淮河济,各引其
所近之众流以入海必不能使天下之水只归一河以入海也。又,出水之后,更必调其饮食。经
云∶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欲使饮食异居,则水不从食,以至于脾客观存在湿之处也。)无
食他食百三十五日,此症之难愈如此。余往时治此病,轻者多愈,重者必复肿。盖由五十七
穴未能全刺,而病患亦不能守戒一百三十五日也。此等大症,少违法度,即无愈理,可不慎
哉!



<目录>卷下\治法

<篇名>出奇制病论

属性:病有经有纬,有常有变,有纯有杂,有正有反,有整有乱。并有从医书所之病,历来无
治法
者,而其病又实可愈。既无陈法可守,是必熟寻《内经》、《难经》等书,审其经络脏受病
之处,及七六气相感之因,与夫内外分合,气血聚散之形,必有凿凿可征者,而后立为治法
。或先或后,或并或分,或上或下,或前或后,取药极当,立方极正。而寓以巧思奇法,深
入病机,不使 格。如 丁之解牛,虽筋骨关节之间,亦游刃有余。然后天下之病,千绪万
端,而我之设法亦千变化,全在平时于极难极险之处参悟通澈,而后能临事不眩。否则一遇疑难
,即束手无措,冒昧施治,动辄得咎,误人不少矣!



<目录>卷下\治法

<篇名>治病缓急论

属性:病有当急治者,有不当急治者。外感之邪,猛悍剽疾,内犯脏腑,则元气受伤,无以托
疾于
外,必乘其方起之时,邪入尚浅,与气血相乱,急驱而出之于外,则易而且速。若俟邪气已
深,与气血相乱,然后施治,则元气大伤,此当急治者也。若夫病机未定,无所归着,急用
峻攻,则邪气益横。如人之伤食,方在胃中,则必先用化食之药,使其食渐消,由中焦而达
下焦,变成渣秽而出,自然渐愈;若即以硝黄峻药下之,则食尚在上焦,即使随药而下,乃
皆未化之物,肠胃中脂膜与之全下,而人已大疲,病必生变,此不当急治者也。以此类推,
余病可知。至于虚人与老少之疾,尤宜分别调护,使其元气渐转,则正复而邪退。医者不明
此理,而求速效,则补其所不当补,攻其所不当攻。所服之药不验,又转求他法,无非诛伐
无过;至当愈之时,其人已为药所伤,而不能与天地之生气相应矣。故虽有良药,用之非时
,反能致害。缓急之理,可不讲哉?



<目录>卷下\治法

<篇名>治病分合论

属性:一病而当分治者,如痢疾腹痛胀满,则或先治胀满,或先治腹痛。即胀满之中亦不同,
或因
食,或因气;或先治食,或先治气。腹痛之中亦不同,或因积,或因寒;或先去积,或先散
寒。 中不同,皆当神其轻重而审察之。以此类推,则分治之法可知矣。有当合治者,如寒
热腹痛,头疼,泄泻,厥冒,胸满,内外上下,无一不病,则当求其因何而起,先于诸症中
择最甚者为主。而其余症,每症加专治之药一二味以成方,则一剂而诸症皆备。以此类推,
则合治之法可知矣。若亦有分合焉,有一病而合数药以治之者,阅古圣人制方之法自知;有
数病而一药治之者,阅本草之主治自知。为医者,无一病不穷究其因,无一方不洞悉其理,
无一药不精通其性。庶几可以自信,而不枉杀人矣!



<目录>卷下\治法

<篇名>发汗不用燥药论

属性:驱邪之法,惟发表攻里二端而已。发表所以开其毛孔,令邪从汗出也。当用至轻至淡,
芳香
清冽之品,使邪气缓缓从皮毛透出,无犯中焦,无伤津液,仲景麻黄、桂枝等汤是也。然犹
恐其营中阴气,为风火所煽,而消耗于内,不能滋润和泽,以托邪于外。于是又啜薄粥,以
助胃气,以益津液,此服枝汤之良法。主发汗之方,皆可类推。汗之必资于津液如此。后世
不知,凡用发汗之方,每专用浓朴、葛根、羌活、白芷、苍术、豆蔻等温燥之药,即使其人
津液不亏,内既为风火所熬,又复为燥药所燥,则汗从何生?汁不能生,则邪无所附而出,
不但不出邪气,反为燥药鼓动,益复横肆;与正气相乱,邪火四布,津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