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邪之伤人,或在皮肉,或在筋骨,或在脏腑,或在经络。有相传者,有不相传者,有久
而相传者,有久而终不传者。其大端则中于经络者易传;其初不在经络,或病甚而流于经络
者,亦易传。经络之病,深入脏腑,则以生克相传。惟皮肉筋骨之病,不归经络者,则不传
,所谓躯壳之病也。故识病之人,当直指其病在何脏何腑,何筋何骨,何经何络,或传或不
传, 传以何经始,以何经终。其言历历可验,则医之明者矣。今人不问何病,廖举一经以
借口,以见其颇识《内经》,实与《内经》全然不解也。至治之难易,则在经络易治,在脏
腑者难治,且多死。在皮肉筋骨者难治,亦不易死。其大端如此。至于躯壳脏腑之属于某经
络,以审其针灸用药之法,则《内经》明言之,深求自得也。



<目录>卷上\经络脏腑

<篇名>表里上下论

属性: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浅深。欲知病之浅深;先知病之部位。夫人身一也,实有表里
上下
之别焉。何谓表?皮肉筋骨是也。何谓里? 脏腑精神是也。而经络则贯乎其间。表之病易治
而难死,里之病难治而易死。此其大略也。而在表在里者,又各有难易,此不可执一而论也
。若夫病本在表,而传于里;病本在里,而并及于表。是为内外兼病,尤不易治。身半已上
之病,往往近于热;身半以下之病,往往近于寒。此其大略也。而在上在下,又各有寒热,
此亦不可执一而论也。若夫病本在上,而传于下,病本在下,而传于上,是之谓上下兼病,
亦不易治。所以然者,无病之处多,有病之处少,则精力犹可维持,使正气渐充,而邪气亦
去。若夫一人之身,无处不病,则以何者为驱病之本,而复其元气乎?故善医者,知病势之
盛而必传也,预为之防,无使结聚,无使泛滥,无使并合,此上工治未病之说也。若其已至
于传,则必先求其本,后求其标,相其缓急而施治之。此又桑榆之收也。以此决病之生死难
易,思过半矣。



<目录>卷上\经络脏腑

<篇名>阴阳升降论

属性:人身象天地。天之阳藏于地之中者,谓之元阳。元阳之外护者谓之浮阳,浮阳则与时升
降。
若人之阳气则藏于肾中而四布于周身,惟元阳则固守于中,而不离其位。故太极图中心白圈
,即元阳也,始终不动,其分阴分阳,皆在白圈之外。故发汗之药,皆鼓动其浮阳,出于营
卫之中,以泄其气耳。若元阳一动,则元气漓矣。是以发汗太甚,动其元阳,即有亡阳之患
。病深之人,发喘呃逆,即有阳越之虞,其危皆在顷刻,必用参附及重镇之药,以坠安之。
所以治元气虚弱之人,用升提发散之药,最防阳虚散越,此第一关也。至于阴气则不患其升
,而患其竭,竭则精液不布,干枯燥烈,廉泉玉英,毫无滋润,舌燥唇焦,皮肤粗槁。所谓
天气不降,地气不升,孤阳无附,害不旋踵。《内经》云∶阴精所奉其人寿。故阴气有余则
上溉,阳气有余则下固,其人无病,病亦易愈。反此则危。故医人者,慎毋越其阳而竭其阴
也。



<目录>卷上\经络脏腑

<篇名>治病必分经络脏腑论

属性:病之从内出者,必由于脏腑;病之从外入者,必由于经络。其病之情状,必有凿凿可征
者。
如怔忡、惊悸为心之病,泄泻、膨胀为肠胃之病,此易知者。又有同一寒热而六经各殊,同
一疼痛而筋骨皮肉各别。又有脏腑有病而反现于肢节,肢节有病而反现于脏腑。若不究其病
根所在,而漫然治之,则此之寒热非彼之寒热,此之痒痛非彼之痛痒,病之所在全不关着,
。无病之处反以药攻之。《内经》所谓∶诛伐无过,则故病示已,新病复起,医者以其反增
他病,又复治其所增之病,复不知病之所从来,杂药乱投,愈治而病愈深矣。故治病者,必
先分经络脏腑之所在,而又知其七情六淫所受何因,然后择何经何脏对病之药,本于古圣何
方之法,分毫不爽,而后治之,自然一剂而即见效矣。今之治病不效者,不咎己药之不当,
而反咎病之不应药,此理络身不悟也。



<目录>卷上\经络脏腑

<篇名>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论

属性:病之分经络脏腑,夫人知之。于是天下遂有因经络脏腑之说,而拘泥附会,又或误认穿
凿,
并有借此神其说以欺人者。盖治病之法多端,有必求经络脏腑者,有不必求经络脏腑者。盖
人之气血,无所不通,而药性之寒热温凉,有毒无毒,其性亦一定不移,入于人身,其功能
亦无所不到。岂有其药止入某经之理?即如参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