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服。



<目录>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篇名>(一)气味浓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

属性:\r气味浓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ps6a2.bmp\r
〔注云〕∶味为阴,味浓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气为阳,气浓为纯阳,气薄
为阳中之阴。又曰∶味浓则泄,味薄〔则〕通;气浓则发热,气薄则发泄。又曰∶辛
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通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升降者,天地之气交〔也〕,茯苓淡,为天之阳,阳也,阳当上行,何谓利
水而泄下?经云∶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故人
手太阳也。麻黄苦,为地之阴,阴也,阴当下行,何谓发汗而升上?经曰∶味之薄者,
〔阴〕中之〔阳〕,所〔以〕麻黄发汗而升上,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手太阴也。
附子,气之浓者,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大黄,味之浓者,乃阴中之阴,故经
〔云〕泄下。(竹)淡,为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也;茶苦,为阴中之阳,所以
清头目也。清阳发腠理,清之清者也;清阳实四肢,清之浊〔者〕也;浊阴归六腑,
浊之浊者也;浊阴走五脏,浊之清者也。



<目录>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篇名>(二)药性要旨

属性:苦药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药平降,甘寒泻火,苦寒泻湿热,甘苦寒泻血热。



<目录>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篇名>(三)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属性:肝胆∶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
注云∶肝胆之经,前后寒热〔不同〕,逆顺〔互〕换,入求〔责〕法。
心小肠∶味咸补,甘泻;气热补,寒泻。
〔注云〕∶三焦命门补泻同。
脾胃∶味甘补,苦泻;气温热补,寒凉泻。
注云∶〔温凉寒热〕,各从其宜;逆顺互换,入求〔责〕法。
肺大肠∶味酸补,辛泻;气凉补,温泻。
肾膀胱∶味苦补,咸泻;气寒补,热泻。
〔注云〕∶五脏更相平也,一脏不平,所胜平之,此之谓也。故云∶安谷则昌,
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居。又仲景云∶水入于
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荣
卫乃行,常有天命。



<目录>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篇名>(四)〔脏气法时补泻法〕

属性: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黄芩。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黄柏、知母。
注云∶开腠理,致津液,通气血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补之,细辛。以酸泻之,白芍药。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以〔咸〕补之,泽泻。以甘〔泻〕之,黄 、甘
草、人参。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以甘补之,人参。以苦泻之,黄连。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药。以酸补之,五味子。以辛泻之,桑白皮。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以苦补之,黄柏。以〔咸〕泻之,泽泻。
注云∶此五者,有酸、辛、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软、或
坚,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目录>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篇名>(五)治法纲要

属性:气交变〔论云〕∶五运太过不及。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
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长、化、收、藏之运,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
注云∶失常之理,则天地四时之气,无所营运。故动必有静,胜必有复,乃天地阴
阳之道也。以热治热法,经曰∶病气热甚,而与寒药交争,〔则〕寒药难下,故反热
服,顺其病势,热势既休,寒性乃发,病热除愈,则〔如〕承气汤寒药,反热〔服之〕
者是也。病寒亦同法也。凡治病,必求〔其〕所在,病在上者治上,在下者治下,
故中外脏腑经络皆然。病气热,则除其热;病气寒,则退其寒,六气同法。泻实补虚,
除邪养正,平则守常,医之道也。
大法曰∶前人方法,即当时对证之药也。后人用之,当体指下脉气,从而加减,否
则不效。余非鄙乎前人而自用也,盖五行相制相兼,生化制〔承〕之体,一时之间,
变乱无常,验脉〔处〕方,亦前人之〔法〕也。厥后通乎理者,〔当〕以余言为
〔然〕。



<目录>卷之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