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
煎服。寒疟,二陈汤加青皮、良姜,煎吞神保丸五粒。痰热,胸
满便闭者,大柴胡汤。瘀血,发狂好忘者,桃仁承气汤。虚闭,麻子仁丸。俱清

一服,取下恶水即止。
内伤善食惟七情,
内伤疟皆不食,惟七情善食多汗,五脏之气不和,略被外邪动痰,宜四兽饮,量
体虚实,加各经开郁行气之药。
劳疟微微虚损证。
劳疟,微微恶寒发热,寒中有热,热中有寒,最难调理,或半月十日,小劳复来
,经久不瘥者,芎归鳖甲散主之。热多者,生犀散。有痞者,鳖甲丸。气虚汗多无力,饮食
不进者,六君子汤。因劳役昏倦,少食者,补中益气汤加黄芩、半夏。血虚夜发者,小柴胡
汤合四物汤,加升麻、红花、知母、黄柏,水煎露服趱早;不愈,用胜金丹截之。有痞者,
阴疟丸。如阴虚火动,午后寒热,至晚微汗乃解,似疟非疟也,宜加味逍遥散加地骨皮,若
误用疟药必死。气血俱虚,溺频食少,或遗精咳嗽者,人参养荣汤加地骨皮、乌梅、麦门冬
;或仆厥不省者,十全大补汤加柴胡、黄芩;阳虚,去柴、芩,加附子,吞黑锡丹;有痞者

橘皮煎丸。
痰疟呕沫多昏迷,
痰疟,外感内伤郁聚成痰,热多头疼肉跳,吐食呕沫,甚则昏迷卒倒,宜柴陈汤
加草果。呕吐者,二陈汤倍白豆蔻,流行三焦,呕、疟自止。气虚呕者,单人参汤,或用常
山炒过;久不止者,露姜饮截之。
食疟腹胀寒热并。
食疟,因饮食蕴成痰火,寒已复热,热已复寒,寒热交并,苦饥不食,食则吐痰
,胸满腹胀者,二陈汤合小柴胡汤,或平胃散,俱加枳实、白术、山楂、神曲、青皮。寒热
者,清脾饮;寒多者,人参养胃汤;腹痛者,红丸子;腹胀因湿痰,或疟气归腹者,古龙虎
丹,用杏仁煎汤,迎发时下。久不愈者,用辰砂、阿魏等分,糊丸皂子大,每一丸,人参煎
汤下截之。
清痰敛汗补胃脾,
疟无痰不成,内伤脾胃虚寒,宜清利湿痰为主。内伤疟皆汗多,阳疟敛以参、术
、黄 ;阴疟敛以归、地、知、柏、芍药。大抵有汗要止汗,以补其虚;无汗要发汗,以散
其邪。稍久者,一补一发丹;久虚,补中益气汤加山楂、麦芽,扶脾自止,极忌吐截。
利水消瘀疟母净。
凡疟经年不瘥,谓之老疟,必有痰水瘀血,结成痞块,藏于腹胁,作胀且痛,乃
疟母也。虽内虚者,非常山、槟榔决不能除,但须制热,则不损胃,老疟丸
是也;血虚者,
鳖甲丸,体盛有水癖者,暂用芫花丸,仍须以补脾化痰汤药辅之。老疟饮,宜量气血虚实加
减。
有时疟后痢相兼,
或疟后痢,痢后疟,或疟痢并作,俱以柴苓汤、六各汤、清脾饮加减分利。虚者
,补脾和血,三白汤加黄连、木香、当归、砂仁,或四兽饮、补中益气汤。
总要祛邪与扶正。
外感汗、吐、下、解,祛邪为主;内伤敛补养正为主;内外相兼,又当参酌。抑
论经曰∶夏伤于暑,秋必发疟。又曰∶诸疟皆生于风。《局方》主于伤食,丹溪主于痰,其
实因夏伤暑,秋感风湿,遇七情饮食郁痰而后发。虽三因杂至,错乱气血,然始于暑,成于
痰,故快捷方式以祛暑消痰为要。通用二陈汤,外感无汗,去茯苓,加柴胡梢、川芎、葛根、
苍术。太阳,加羌活、防风、 本;阳明,加葛根、升麻、白芷;少阳,加柴胡、黄芩、青
皮;少阴,加芎、归、黄连、黄柏;太阴,加二术,柴胡,此三味疟家必用;厥阴,加桂枝
、姜、附。渴,加知母、麦门冬;大便闭,加大黄、桃仁;小便赤,加泽泻、山栀;瘴疟,
加槟榔;截疟,加常山、槟榔、贝母。内伤无汗,加柴胡、川芎;气虚,合四君子汤;血

,合四物汤;汗多,加黄 ;食少,加山楂、麦芽;劳疟,加地骨皮、鳖甲;七情,加紫苏

香附;痰,加南星、姜汁;食积,加莪术;久疟,倍参、术;寒甚,加桂、附、草果
;夜疟,加升麻、柴胡以提之;停水,倍半夏;瘀血,加桃仁、红花。吐泻,不食肿胀者,
不治。

疼凭色证分热寒,
身热口渴,溺涩,大便急痛色赤者,为热;身凉不渴,溺清,大便顺利色白者,
为寒。但痢因于暑,热者多,寒者少。然阴阳变化,赤而淡者为寒,白而稠者亦热,必色
证两参,而后寒热可辨。
总因湿火气血滞;
血因火动,湿多成泻,火伤气分则气郁,自大肠滞下为白;火伤血分则血瘀,从小
肠渗下为赤;气血俱伤,则赤白相兼。其因∶有外感暑湿,内伤酒面,炙爆消烁,或七
情气
郁,而为火之实者;有外感寒湿,内伤生冷,硬物积滞,或房欲损伤精血,而为火之虚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