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其体已解 ,又感冒风
寒,外证全类伤寒。但右手气口及关脉,大于左手人迎一二倍,此内伤重而外感轻也,治以补中益气汤,或调
中益气汤,随六经见证加减。误作伤寒,大发其汗者死。内伤房室,又感风者,玉屏风散,或加桂枝、白芍;
内伤房室,又感寒者,川芎汤。风寒两感者,玉屏风散合川芎汤。体薄者,通用十全大补汤,少加防风、羌活、
细辛、白芷。肢冷者,加姜附。阴虚者,八物汤加陈皮、炒干姜,不可误用风寒燥药,愈亏肾水。内伤虚损,
四肢无力发热,亦类伤寒,但必兼盗汗、遗精、白浊为异,内伤卫虚恶风,荣虚恶寒,亦类伤寒,但居密室则
不恶也。内伤阴虚火动,恶寒非寒,恶热非热,但体清瘦,脉无力为异,内伤大渴体热,脉洪大,似阳明中热
白虎证,但脉无力耳。内伤长夏困倦,似外感湿热,或发热头疼似温暑病。以上俱宜补中益气汤,或四物汤、
四君子汤加减。详内外伤辨及杂病各条。解 出《内经》,解者,肌肉解散; 者,筋不束骨。其证似寒非寒,
似热非热,四肢骨节解散,怠惰烦疼,饮食不美。或因伤酒,或中湿,或感冒风寒,或房事过多,或妇人经
水不调,似痧病而实非痧也。治宜通其气血,疏其腠理,以内伤兼外感药调之;轻者,从俗刮痧,刺十指及委
中血。痧证类伤寒,见杂病蛊瘴。
上一段论类伤寒名义。
旧以痰饮、虚烦、香港脚、食积、疮毒、瘀血,劳发、痘疹八证,六类伤寒。添加感冒、劳伤,共成十证。
要之百病皆类伤寒,不可不知。
正、类伤寒如斯,传变伤寒何谓?尝闻∶传阳则潮(热自)汗(便)闭(溺)涩(腹)满,(口)渴(发)
狂谵(语),甚则(发)斑呕(血)喘急,能升墙屋;变阴则厥冷呕吐利,不渴静蜷,甚则咽痛郑声,欲坐井
地,请以初证言之。



<目录>外集・卷三\(病机)外感

<篇名>伤寒

属性:头痛三阳所主,而湿痰鼻塞胸烦;
太阳表证,头痛自巅顶连两额太阳穴者,分有汗、无汗治之,若头痛如破者,急用连须葱白汤姑止之。
阳明表证,额痛连鼻目齿,葛根葱白汤、葱豉汤;阳明里证,晡热汗多头痛者,调胃承气汤;阳明证汗多烦渴,
脉洪头痛者,白虎汤加白芷。少阳证,头角痛连耳,往来寒热者,小柴胡。湿家鼻塞声重头痛者,令病患先噙水
一口勿咽,次将瓜蒂散一字入鼻内,搐出黄水为度。痰涎头痛难当,胸膈烦满欲吐,寒热者,瓜蒂散吐之。凡
头痛连脑痛甚,手足俱寒者不治。
巅痛厥阴所司,而脾肾从足至颈。
三阴无头疼。太阴、少阴脉至颈胸而还,惟厥阴上系与督脉会于巅顶,下颃颡连目出额,必兼干呕吐沫,
却无身热,亦与阳证不同,三味参萸汤主之;轻者,小建中汤。若厥阴得浮脉,则阴病见阳易愈。若脉沉痛入
泥丸,手足冷爪甲青者,谓之真头痛。有上证而连齿痛者,属少阴厥证,俱不治。然风温在少阴,湿温在太阴,
而反头痛,至阴毒及太阳少阴两感,亦有头痛,不与阴证无头疼相反耶。然少阴虽有反热而无头疼,厥阴虽有
头疼而无身热,且头疼终不如阳经之甚。若身热头疼两全者,则属阳证。
项强连背邪初临,
项硬而不能左右回顾,太阳初证。表实无汗,葛根汤;表虚有汗,桂枝汤加葛根。若误下邪气乘虚入里,
反结胸而项强又不解,谓之结胸项强,大陷胸汤、丸,兼理中丸,或四逆汤服之。所以阴毒初病亦有项强,俱
以热药治之,正阳散、附子汤是也。
项强连胁邪亦猛。
项强连胁下满者,小柴胡汤。又有风湿项强, 病项强,见本条。
头眩有风有虚,
未经汗下而眩者,邪渐入里,表虚故也。头目俱眩者,太阳并少阳伤风也;时时目眩口苦者,少阳风邪盛
也,俱小柴胡汤主之。头眩善食不恶寒者,阳明风邪也,茯苓桂甘汤。已经汗下而眩者,里虚也。汗漏不止,
心悸身摇惕 ,或发热者,玄武汤。虚烦头眩,心下痞满,腹痛气上冲咽,身战筋惕成痿者,茯苓桂术甘草汤。
经曰∶下虚则厥,上虚则眩。所以妇人经水适来,易病真元耗散,皆令头眩。间有痰火上冲者,轻则起方昏眩,
重则卧亦旋转,危哉!
郁冒不仁不省。
郁,乃气不舒;冒,乃神不清,俗谓之昏迷也。经曰∶诸虚乘寒则为厥。郁冒不仁,言寒气乘虚中人,如
物蒙罩其首,恍惚不省人事,比之眩晕更重。太阳少阳病,头痛眩冒,时如结胸痞硬者,人参三白汤加川芎、
天麻。吐下虚烦气冲,眩冒身摇者,茯苓桂术甘草汤。少阴证,脉沉迟,面微赤,身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
冒汗出,理中、四逆汤,甘草干姜汤选用。血虚者,人参养荣汤加天麻。如不利止,头眩,时时自冒者难治。
太阳病,下之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