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则真元
不复,如勘定祸乱,然后可以致太平。若积因于脾虚不能健运药力者,或消补并行,或补多消少,
或先补后消,洁古所谓养正而积自除,故前人破滞削坚之药,必假参术赞助成功。《经》曰∶无致
邪,无失正,绝人长命,此之谓也。东垣曰∶胃乃脾之刚,脾乃胃之柔,饮食不节,则胃先病,脾
无所禀而后病,劳倦则脾先病,不能为胃行气而胃后病。然脾胃为十二经之海,脾胃既虚,十二
经之邪不一而出,故百病皆从脾胃生也。处方者,可不以此为重乎。
夫天包地外,地处天中,以生为长,以收为藏,玄穹不有其功,而功归后土,故土
膏一动,百昌莫不蕃茂,土气一收,万物莫不归根,是以膏沐之沃土,可以发育,灰沙之燥土,
全无生气也。故万物悉从土出,名为万物之母,其在人身则脾胃主之,气血精神,津液筋胃,脏腑
百骸,莫不禀气于胃也。故胃者,卫之源,脾者,荣之本,《针经》曰∶荣出中焦,卫出上焦。然
脾者,坤土也。主乎静而属阴。胃者,干土也。主乎动而属阳。然脾具坤柔之德,而有干运之
功,脾喜燥而恶湿,胃本湿而恶燥。《灵枢》曰∶胃欲寒饮恶热,肠欲热饮恶寒。《内经》
曰∶脾胃者,仓禀之官。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水谷皆入于胃,脾与胃以膜
相连,为胃行其津液,是以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淫精于脉,输精于脾。饮
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胃为人后天元气之本,而饮食
为人化源生发之机,故曰纳谷为室,安谷者昌。若胃虚不能容受,故不嗜食。脾虚不能
运化,故有积滞。所以然者,皆由气虚也。是以东垣创立《脾胃论》,而定补中益气汤,
以开万世补后天元气之祖,所以真气,名元气者,正生身之精也。惟胃气足以滋之,故
胃之一腑若病,则十二经之元气皆为不足,津液皆为不行,四肢百骸,皆失营运,九窍
不通,而百病生矣。故治百病者,未有不以健脾胃为最重也。谓之健者,因脾虚不能运
动,故助其脾之力,以使健运也。然进健脾扶胃,而终不能饮食者,不知更有补母之法
焉。盖补土者,莫先于补火,如人不思饮食,此属阳明胃土受病,须补少阴君火,归
脾汤正补心火以生胃土也。如人能食而不化,此属太阴脾土受病,须补少阴相火,八
味丸正补相火,以生脾土也。岂知补火之神功,更兼滋水之妙用,盖脾胃能化万物,实
由于水火二气之中,五行相克为用,相克即所以相成,水不得土籍,何处以发生?土不
得水,燥槁何能生物?故土以成水柔润之德,水以成土化育之功,水土相资,故脾为
太阴湿土,全赖以水为用,故曰∶补脾不若补肾者,既补肾中之火,尤补肾中之水,补
火者生土也,补水者滋土也。太阴湿土,全仗以湿为用,苟不知此,而徒以辛香燥热,
以为助脾开胃,适足致为燥裂,无用之土矣。犹天之不雨,地土不能湿润,则水土不
和,而生化之令不行。且造化生物,惟有阳和一气,即如鸭卵,以火暖而雏,蚕子以人
怀而出,阳春一转,草木甲拆,触类旁通,化育之理昭然矣。
肥人体倦,脾胃不和,食不饱闷,此胃有湿痰,郁滞中焦,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
降,痞塞填病,二便阴塞,宜用四君,则陈半升柴,则脾胃自强,情升浊降,郁化滞
行,津液四布。湿流燥润,二便如常,精神饮食俱健矣。
胃中元气盛,则多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
不能食而瘦。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宜甘温以除之。形体
劳后则脾病,脾辰则怠情嗜卧,四肢不收,宜调补以健之。平人饮食入胃,先行阳道,
而阳气升浮,散满皮肤,充塞头顶,则九窍返利也。病患饮食入胃,先行阴道而阴气降
沉,遽觉至脐下,辄欲小便,当脐有动气,按之若痛,故九窍不利也。《经》曰∶阴精
上奉其人寿。谓脾胃既和,谷气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谓脾
胃不和,谷气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又曰∶人以水谷为本,故安谷则昌,绝谷则
亡。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将何以立?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然
人之元气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损也。
下气属心虚,《经》云∶夏脉者,心也。心脉不及,下为气泄者是也。河间云∶肠胃
郁结,谷气内发,而不能宣通于肠胃之外,故善噫嚏而下气也。如颠痫痨瘵,若气下泄不
止者,必死。此真气竭绝,肠胃腠理闭塞,谷气不能宣通于肠胃之外,故从肠胃中泄出
此气者,乃肠胃生养之气也。
有胃病之后,而胃脉和平,其心肾肝肺之脉,反不能安其常者,此因中央气弱,不
能四迄,如母病而四子失乳,故现饥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