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小,此阴湿伤内。宜用藿香正气散加豆
卷、通草等味,温脾利湿也。
此条阴湿伤阳,必由烦冗过度,气弱阳衰,时令之湿,
得以乘之。初起虽恶寒而不甚发热,舌白不渴。湿壅中焦,
则弥漫上下,所以胸腕不舒,肢节酸楚并见矣。故用正气散
中之藿、朴、陈、苓温脾阳,术、曲、苏、夏宣脾气,加豆
卷、通草理湿气,俾脾阳得运,三焦宜畅,则重浊之邪,由
此俱化矣。



<目录>伤湿条辨十四条

<篇名>伤湿条辨第九

属性:伤湿舌白肢冷,腕痛欲呕,脉弦而小,此冷湿
伤脾。宜用理中汤去术,加半夏、益智、吴萸、附
子等味,扶阳泄湿也。
(1)肢:原作"腕",又不妥,据注义改。
上条脾阳内虚,湿自外侵;此条脾阳不足,湿自内壅。
故并无寒热身疼,但见腕痛肢冷,舌白脉缓。若非辛温健
脾,湿何由解,故用理中汤以运中阳,去术恐其壅滞,加
半夏、益智则通阳,吴萸则泄浊,寒甚者再加附子温之。



<目录>伤湿条辨十四条

<篇名>伤湿条辨第十

属性:伤湿发热微寒,舌黄溺赤,口渴不食,身倦脉
大,汗多气泛,此阳湿伤胃。宜用鲜佩兰、鲜藿香、
鲜石斛、鲜荷叶、六一散、芦根、淡竹叶等味,理
湿清热也。
前条阴湿伤脾,例宜温散。此条阳湿伤胃,必由多食煎
炙,恣情酒色,致阴虚胃热,值暑湿之令,内外燔蒸。故
外无头痛身疼,内无呕恶胸闷,但见发热,而略似恶寒。直
至舌黄溺赤,口渴不食,势已燎原,兼之身倦脉大,汗多气
泛,皆阴虚阳亢之候。故用佩兰、荷叶、藿香、石斛,俱取
鲜者,得气轻力薄以却热邪,犹恐拘留不解,再兼六一,芦
根、竹叶清之利之。此法既不伤正,又能祛邪,舍此而技滋
腻,恐反增剧矣。



<目录>伤湿条辨十四条

<篇名>伤湿条辨第十一

属性:伤湿肢体倦怠,嗜卧不食,舌腻便溏,脉虚无
力,此气虚挟湿。宜用东垣清暑益气汤,升清降浊
凡人中气素馁,湿邪易蕴,至夏则大气开泄,不克支
持,忽而肢体倦怠,嗜卧不食。经云:伤于湿,则身重不
举。又云,脾病则脸(1)涩、嗜卧。且舌腻便溏,脉虚无力,
皆脾衰湿盛之症。故用参、祗,术、甘补中州,葛根,升麻
升清阳,茯苓、泽泻降浊阴,神曲、麦芽疏脾气,兼之麦冬
清心,五味敛肺,合升降疏补俱备,而并力补土,又能清热
敛液者也。此东垣先师化裁制方之妙,岂流俗所能测哉。



<目录>伤湿条辨十四条

<篇名>伤湿条辨第十二

属性:伤湿头重,倦卧懒言,烦热汗多,口渴溺赤,
脉洪,此湿热伤气。宜用清暑益气汤加熟石膏、知
母、鲜荷叶等味,益气清热也。
《内经》云,伤于湿则头似蒙,首如裹。又云:言迟则
气虚。今头重懒言,更兼烦热汗多,气虚之象昭然矣。况液
不升则口渴,湿内蕴则溺赤。故用清暑益气汤大补中州,加
熟石膏、知母,鲜荷叶大清气热,然须细察精详,慎勿轻忽
以误入也可。



<目录>伤湿条辨十四条

<篇名>伤湿条辨第十三

属性:伤湿身倦嗜卧,目黄溲黄,此脾虚湿蕴,将成
谷疸。宜用茵陈、茅术、厚朴、薏仁、赤苓、车前、
神曲、谷芽等味,运脾理湿也。
(1)脸:疑为"脉"字之误。
脾气内虚,则身倦嗜卧;湿蕴中焦,则目溲俱黄。斯湿
热与谷气熏蒸蕴酿,必成黄疸。故用茅术、厚朴、赤苓、薏
仁健脾,神曲、谷芽疏脾,车前、茵陈分利膀胱,俾脾气健
运,则湿热自化也。



<目录>伤湿条辨十四条

<篇名>伤湿条辨第十四

属性:伤湿目黄,身倦便溏,溺赤,腹膨跗肿,此脾虚湿
泛,将成肿满。宜用小温中丸加茵陈、车前子等味,
补土逐湿也。
上条目黄溲黄,湿蕴热蒸,必成黄疸。此条目黄便溏,
腹膨跗肿 湿盛化水,渍于肌内,必成浮肿。用小温中丸苦
温理脾,加车前、茵陈分利膀胱,犹开支河以通水道之理
也。



<目录>

<篇名>暴感风寒论

属性:尝考《内经-九宫八风》等论,风有八方,位分
八卦。故冬至后,风从干方来者为旺风,主长养万
物。从别方来者,谓之偏风,逆面来者,谓之贼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