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下之者。然亦必邪过太阳经。至八九日之时。成注云。无表证。乃可下之。若下之早。则表邪乘虚。尽入于里。将向
之谵语者。至此必邪热更甚。而语言必乱。何也。以经中之邪虽罢。而表因虚。在府之热愈结。而里则实故也。皆须下
之则愈宜大承气汤。盖过经可下者。固宜用是汤。下早里实者。亦宜用是汤也。尚论篇云。必再一大下。庶大肠空。而
风邪得以并出。故自愈。此是下早里实。宜再下之义。补亡论以末二句。移之过经乃可下之句下。误矣。)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此条亦系太阳阳明
证。本太阳伤寒。至四五日。表邪入里。已非发汗之时。兼之脉沉而喘满。此喘非麻黄汤证之喘。乃胃府实热。胸膈满
而作喘。据脉沉而论。又为在里之证。医反发其汗致津液越出。越出者其出不顺。言津液由内而越于外也。津液既亡。
则胃中干燥。大便必难表虚里实义。注已见前条中。惟里实。故久则谵语。病至谵语。则下证已急。虽不出方。此承上
文之意。亦宜用大承气汤主之。以表虚里实既同。故同一治法也。补亡论用调胃承气汤。殊出不解。或问大便为难。何
至用大承气。余答云。既久而至谵语之时。则大便不惟难。而且硬。仲景法。还宜用大承气汤。的当无疑。)
(附例)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此条系并病谵语
之证。二阳并病者。乃太阳阳明。二经相并而病也。经病无可下之理。今者。太阳证。罢。已无恶寒头痛。在表之邪矣。
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是为阳明入府之证。故云下之则愈亦宜用大承气汤也。)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
汤(此条言阳明病下后。当再攻之证。阳明病既下之后。心中懊 而烦。似为虚烦。成注云。当与栀子豉汤。若胃中有
燥屎者。宜攻而不宜涌也。何以知之。下节云绕脐痛云云。此为辩燥屎之法。如病患腹微满而不痛。乃初硬后溏。不可
攻之。若有燥屎可攻者。还宜用大承气汤也。或问阳明病既下之矣。何以胃中犹有燥屎。余答云。病患痞满燥实证俱全。
本当用大承气。医人或止用小承气。为下之未尽。此即是上条证。)
病患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此节承上文而辩有燥屎之法。阳明病
下之后。若病患不大便。又五六日绕脐痛。绕脐痛者。邪已入下脘。及肠中也。燥实。气不得通。则痛。烦躁者。邪热
内盛也。发作有时者。邪乘未申之时。阳明经气王。故当其时。则烦躁发作。此是有燥屎之征。故使不大便也。愚按仲
景用大承气汤证。必辩其有燥屎。则是前言潮热谵语。手足汗出转失气。其法可谓备矣。此条复云。绕脐痛。可见证候
多端。医者所当通变而延医之也。)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
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此条系太阳阳明证。病患烦热者。此太阳经风邪犹未尽也。汗出者。
自汗出也。自汗出。则其热暂解。至明日又烦。故云。有如疟状。乃表证仍在也。日晡所发热者。热传阳明。邪已入府
而发潮热。乃里证已具也。然亦当审其脉。如脉实者。里证已的。宜下之。故云与大承气汤。如脉虚浮者。为表证未解。
虽日晡发热。不过是烦热而非潮热。其邪未全入府。犹在于经。故云宜桂枝汤以透发其汗俟。表证罢。然后斟酌下药。
或问病如疟状。则脉实者。何以不用大柴胡汤。余答云。上云。如疟状者。乃烦热时。得汗则解。有如疟。非云。寒热
如疟也。但脉虚浮者。宜发汗。愚以此必是太阳阳明经证。仲景法。还宜用桂枝加葛根汤方也。)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此条乃大下
后。府实未尽。更当大下之证。不大便烦满腹痛者。下证具也。因有下证。故大下之。今者。大下之后。又六七日。不
大便。烦仍不解。腹中满而作痛者。此有燥屎也。夫既经大下。何以里实如是。所以然者。以其人本有宿食。故下之而
犹未尽也。成注云。与大承气汤以下除之。或问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此是下证否。余答云。大下之后。胃中虚。新
谷未入。虽六七日不大便。亦非下证。惟烦不解。腹满痛。此是有燥屎之征。故宜复与大承气汤。下除之也。)
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此条病。未经下而有燥屎。乃
医人不易识之证。成注云。小便利。则大便硬此有燥屎。乃理之常。今者。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何以知其有
燥屎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