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又按此方。乃仲景麻黄葛根二汤。稍变其制。而汤中既用前胡。复加紫苏者。兼入手太阴经。而散风寒。下逆
气也。谁谓寒邪。不兼伤手经者邪。学人当由是而起悟。则用药治病。庶几可十全矣。
(琥)总按上古今诸名家。治太阳病方论。虽各不同。要皆辅翼仲景者也。愚以治伤寒者。不读仲景论。则所学不
精。读矣。复恐其泥于古方也。所以不读诸家书。则所见又不广。惟能合而读之。于其方论各别之处。必晓暮参究。斯
一旦豁然贯通。知医道之源。实后先祖述。其论虽异。而皆相通。其方虽殊。百而皆可用者也。余东南人也。窃见东南
时医。不解仲景之论。不识诸家之方。徒执陶氏书。以治伤寒。夫伤寒者。大病也。彼陶氏一家之说。岂足以尽其变邪。
是为虚窃济生之名。实以害人之生。犹之乡愿乱德。娄氏所云。医之贼也。暗损阴 。神明不佑。可不谨哉。



<目录>卷之六

<篇名>辩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属性:(此系仲景原文)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此一节。连下二节。乃
仲景设为问答。以见三阳经皆有入府之证也。阳明者。胃府也。成注云。邪自太阳经传入于府者。谓之太阳阳明邪自阳
明经传入于府者。谓之正阳阳明。邪自少阳经传入于府者。谓之少阳阳明经云。此三经受病。已入于府者。可下而已。
即此谓也。太阳阳明者。庞安时云。本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而成脾约之
证。愚以胃中干燥。则脾气亢热。其人于未病时。胃中所受水谷。虽变为糟粕而下入于大肠。要之脾既亢热。则水之精
气不能四布。肠中无水气以滋之。若为之围绕束缚。所以大便欲出而甚难。则是肠之约。实脾气亢热而为之约也。愚按
此条论。仲景自有麻仁丸主之。成注又引小承气汤。殊出不解。盖成注所以引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
数。大便因硬者。此未成脾约证。故与小承气汤。若云。即是脾约证。误矣。)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方氏条辩云。正谓本经也。以病到本经。遂入胃而成胃实是也。庞安时云。病患本风盛
气实。津液消铄。或始恶寒。汗出后。恶寒既罢。而反发热。或始得病。便发热狂言者。名曰正阳阳明。乃知其入府之
由。有两道焉。恶寒者。自太阳经传来。便发热者。由本经入府也。武林陈亮斯亦云。有从阳明经自受病。而入胃府者。
如素问云。中于面。则下阳明是也。有从他经传入阳明。而后入府者。如后文转属阳明之类是也。盖太阳既转属阳明。
亦是正阳阳明。而非太阳阳明矣。此不可不辩也。愚以少阳阳明入府之由。亦仿此。或问前条证。庞氏引后节。何缘得
阳明病之文而云。太阳病若发汗云云。因转属阳明。为太阳阳明病。今陈氏于此条。又引其文而云。太阳既转属阳明。
此亦是正阳阳明病。二者孰是孰非。余答云。二者之言皆是学人须临证辩之。转属阳明而犹带太阳表证。或头项强痛。
或恶寒者。此即是太阳阳明。若头不痛。项不强。太阳表证毫无者。此即是正阳阳明也。少阳阳明亦然。以寒热往来等
候之有无辩之。)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少阳阳明者。本少阳经病。少阳不可发汗。及利小便。
如误发其汗。则津液既亡于表。误利其小便。则津液复夺于前。津液既去。因传入阳明之府。则胃中燥烦且实。而大便
难。盖胃无津液故燥。燥则生烦热也。夫仲景虽云胃中实。愚以其云实者。本兼大肠之府而言。惟大肠府实。以故大便
难况大肠亦属阳明之府也。庞安时云。本传到少阳。因发汗利小便。胃中燥。大便难者。名曰少阳阳明。按成注于前条
胃家实之证。引阳明病脉迟云云。大承气汤以主之。于此条大便难。独无治法。后之人。有以三承气汤。分治上三条证
者。愚以其说亦非切当。大抵太阳阳明证。宜桂枝加大黄汤。正阳阳明证。宜三承气汤选用。少阳阳明证。宜大柴胡汤。
此为不易之法。)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武林陈氏注云。此节承上三节而言。三阳明之为病。其入胃之涂。虽有不同。而邪在胃家。
其实则一而已故正阳阳明。固为胃家实矣。而太阳之脾约。少阳之大便难。又何尝非胃家实乎。以其均入阳明。均为胃
实。故总结之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条辩云。实者。大便结。为硬满而不得出也。愚按此言。则是仲景云。胃家
实。当兼大肠府实合看。以肠与胃。上下实相通也。所以海藏辩胃中有燥屎五六枚云。此非在胃中也。通言阳明也。言
胃。是连及大肠也。今者。大便结为硬满。则大肠火燥之气。逆而上行。故名曰胃中实。要之胃中非有物也。据海藏此
言。实与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