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此言伤寒。乃兼上中风之证而言。
下言二三日。伤寒亦仿此。脉静者。谓浮紧者不甚紧。浮缓者不甚缓也。以外来风寒之邪。约略言之。则一日太阳。二
日阳明。三日少阳。成注云。阳明胃经受邪。则喜吐。颇欲吐者。言不但干呕作逆。直欲大吐。乃病进之兆也。躁烦者。
热郁之极。脉数者。一息五六至之谓。急疾也。言太阳病。欲传入阳明。不惟脉紧者。数而急疾。即缓脉。亦变而为数
且疾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条辩云上言不传。乃是太阳病向愈之候。此言不传。当兼太阳病不解
之候。成注亦云。知邪不传。止在太阳经中。此是不解之意。)
(附后例)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此条是阳明病温。而亦列于太阳篇者。以初病起。即头项强痛故
也。然此条既系温病。不可与风寒同治。因另立治温法。在后第十三卷中。)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彼下者。
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小便不利四
字。当在若被下者四字之上。否则既云不利。又曰失溲悖矣。此即上条温病。误发其汗。变作风温是为一逆。复误下。
或误火。是为再逆。程氏后条辩云。凡风温身重多眠。语言难出。小便不利。直视失溲。发黄惊痫 等。此皆温病中
之坏病。亦宜入治温论。正文与注。详见后第十三卷中。)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
故也。(凡病有身发热。而外作恶寒之状者。此风寒之邪。伤于阳经而发。乃伤寒病也。有身无热。而外作恶寒之状者。
此风寒之邪。直中阴经而发。为中寒病也。阳数奇。故愈。约以七日。七者。少阳之数也。阴数偶。故愈。约以六日。
六者。老阴之数也。成注以火成数七。水成数六。为解亦通。愚按条辩云。无热恶寒者。乃伤寒或未发热之时。尚论篇
云。寒邪初受。未郁成热。要之此言。终是太阳病。仲景云一二日发者。乌得云。病发于阴。若以寒伤营。营为阴作解。
牵强极矣。张氏缵论云。此条以有热无热证。阳病阴病之大端。乃阴阳寒热关头。学人所当体认。上论宜入前第二卷伤
寒例中)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欲作再经准
绳作欲再传经。犹言再传一经也。太阳者。巨阳也。内经云。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行其经尽者。谓寒邪之行。只
在太阳一经。至七日。则太阳之邪。不外泄。即内入。故曰尽也。凡诸经之邪。必至七日。为行经尽。而自愈之时。如
阳明病身热。二日受者。八日愈少阳病耳聋。三日受者。九日愈。皆七日以上也。欲作再经者。谓太阳病邪之初。郁热
不散。欲再传经。当是阳明受之。非若成注云。伤寒自一日至六日。传三阳三阴经尽。至七日。当愈不愈。则太阳之邪。
再传入阳明也。仲景立此条。是设一截病法云。太阳病愈。必至七日以上。太阳病传。止在二三日间医者。宜及此时。
针足阳明。迎而夺之。以泄其热。则病邪之气已衰。纵使有经而不至于传。则其病自愈。条辩云夺其传路而遏之。遏之
之意。犹未善解。针足阳明穴。详后第十四卷。刺热法中。愚按成氏此条注谬甚。尚论篇承其谬云。太阳之邪。传至厥
阴。六经尽矣。至七日当愈设不愈。则七日再传太阳。八日再传阳明。岂非谬中之谬邪。考马玄台内经注云。自太阳至
厥阴。犹人由户升堂入室。厥阴复出传于太阳。奈有少阴太阴少阳阳明以隔之。岂有遽出而传太阳之理。此斥再传之非。
实为千载定论。)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太阳者。盛阳也。成注云。巳午未。太阳气王。故乘其时而病解。后条辩云。太阳病
欲解。必藉令未土。土者。阴阳之冲气也。缘病之发也。非虚发。必阴阳之乖气。有乘吾之经气者。病之解也。不徒解
必阴阳之冲气。有王吾之经气者。愚谓四时之气。如春温夏热秋燥冬寒。皆遇土令而后得解。六经之解。各以三时太阳
从巳至未。未。土也。阳明从申至戌。戌。土也。少阳从寅至辰。辰。亦土也。太阴从亥至丑。少阴从子至寅。厥阴从
丑至卯。三阴之解。亦以土也。此为至当不易之理。成注总解云。阳行速。阴行缓。阳生于昼。阴生于夜。三阳经解时。
从寅至戌。以阳道常饶也。三阴经解时。从亥至卯。以阴道常乏也。按此论亦有理。)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成注云。中风家。发汗解后。未全快畅。此即是不了了。必俟十二日。六经行 <